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李静 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6)


    四、结语
    民族因为交往交流交融而产生了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因为交往交流交融而产生的共生单元间互为依存、互补共赢。尽管这种共生单元间可能有竞争和冲突,但各民族只有在尊重他民族(包括历史、文化、习俗等)基础上,方可扩大共享领域的互补性、增进合作关系。透过生物界的共生现象,启发我们进一步认知人类不同种族、民族和族群之间的共生行为。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经过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多源汇聚的庞大体系,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大一统思想是各民族共生行为的基础与平台,成为民族融合的精神动力。“共生互补”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基于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这对于改善与促进民族关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为了践行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主流意识及指导思想,我们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研究。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级分层入手,对民族关系进行分解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结构与意义;再进一步从心理学原理及民族心理学理论出发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层研究,梳理分析以接触→碰撞→选择→相融等为环节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从而分析刺激→同化→顺应→吸收的运行机制。
    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处理与协调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多民族国家关注程度比较高的一个话题。交往作为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之间起着整合、沟通、协调、融合与促进发展的功能。”。从历史、文化、心理出发,充分认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对其动态过程与多元结构进行分析与建构。从我们的分析可见,由民族接触而产生的交往是民族关系的开端,亦是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而进一步的民族交流是民族交往的具体内容,民族交融则是民族交往交流的动态过程和结果。由交往交流交融组成了民族关系的具体形式、内容到动态过程和结果。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各民族间的接触与互动将更为频繁,“接触中的人们与人们中的接触”都将产生文化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由此可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我国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义。从心理学及民族心理学学科层面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理机制,也从深层次上揭示了多元文化的同质性心理路径。
    注释
    ①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②洛邑,今河南洛阳。 
    ③其原意为“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常用字母Z表示”。本文借用“阻抗”一词,意为“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相遇初期,有不了解、不接受、不信任等现象,因而在心理与行为上会表现出类似阻抗的对他文化的排斥现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