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袁东升:从相交到相融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族际互动与混融的民族学探讨(2)


    二、诚实与互信:多民族差异共生村寨形成的前提及基础
    怎雷村多民族交错居住村落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水、苗两族村民的诚实及互信息息相关,该村村人间互信之本相“型构了人们对差异认同感和‘互助’感的现实需要,自觉地成为村人组织集体化社会行为的观念基础。”[6]由此来看,我们首先需要从水、苗两族村人互信的形成过程来探析该村落内两族和谐共居的历史过程。
    (一)水、苗两族诚实行为之表征
    从村人中流传的历史传说来分析,当地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可当作“本地人”,水族人则是从外地迁移进来的,是苗族人眼中的“外地人”。成村之初,水、苗两族村民相互就以诚相待,和谐互动。上寨水族人是这样陈述当时两族交往的状况:老古代时那边有两个大苗族寨子,里面住了很多的苗族人,我们水族人那时就靠到他们旁边住。在我们住的中间地方有口常年都不断水的水井,周围几个寨子的人经常来洗菜、冲澡等什么的。其中的某一天,有个苗族人不小心把项圈忘记在水井边了。有个路过的水族公看见就捡到了这个项圈,他是个好心人,就走到苗族寨子里,把项圈还给了那个苗族人。此后,苗族人就说水族人心眼好,这样传得多了,就成了大家都认可的道理。从那个时候起,苗族水族就相互友好,互相帮助,就这样一直友好地坐下来了。[④]土著居民与外来者一般都会建构属于本地的历史传说,借此固化“我者”与“他者”的身份背景及权力地位,进而形成“我者”在有限资源占用中的主导地位,这其实也是“我者”与“他者”共商建立一种资源共享、差异共生的族际生态知识。对此要旨,排场寨苗族人这样口述如下:那些水族人怎么会跑到我们苗族的地方来住呢?!他们都是知道这个内情的,他们现在都能够说出一二的。就是老人们传说,原来呀,水家有一个姓韦的浪子,这走那走的,有一天就来到我们的大寨子旁边,寨子边有一个大凉水井,他在水井边喝水时,捡到了一个银项圈,就猜想是我们那个苗族搞丢的,就跑到寨子里面问是谁家的项圈,快点到我这里来拿。我们的爷看这个水族人心好,不贪便宜,就问他想不想认识个苗族姑娘,愿不愿意到这里来安家。这个水族浪子当然很乐意在我们苗寨里成家。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水族人就搬到排场寨周围的辣子地来住。[⑤]
    上寨水族人则是这样口述的:在怎雷这个地方,和其它地方民族之间的交往来说,苗族和水族之间还是比较和得来的。这是因为两个民族之间很早以前就确立了哥弟、亲戚关系。以前怎雷这个地方没有水族人,全部是苗族人。后来外地有个水族公到处逃难,到处找生活吃,就逃到怎雷来了。他就找苗公摆谈,他们摆得合心,苗公就留他住下来。后来他们两个还成为了老庚,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好起来了,这样形成的良好关系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⑥]
    简言之,“我者”的诚信与善良,获得“他者”的认同,“我”与“他”基于良好的信任与认可而开始了持续且和谐的交往互动,建构起差异共生的族际互惠生态。在这种交往场域中,怎雷人潜意识地诚实交往之行为自觉地形塑着村落内族际交往及互动的场景,建构起独具意涵的文化及社会生态,这也是水、苗两族和谐共居的社会心态。
    (二)水、苗两族村人互信之本相
    那么,“我者”与“他者”之个体自在的诚实表征及互信本相是如何扩展到民族与民族之整体自觉的互信呢?对此要旨问题,苗族人这样陈述:很久以前,有一个姓韦的水家浪子,走到我们寨子一个很大的水井边喝水的时候,捡到了一个苗家人的银项圈,并主动归还给了那家苗族人。我们的爷认为他是一个实诚人,就给他介绍了个苗族姑娘做老婆,这个水族人就在我们苗族的辣子地住下来。慢慢的,水族的人来得就越来越多了,大家也没有分得这么清楚,自觉不自觉地两个民族就好像都是哥兄弟一样的,都是相互信任,总体情况就是这样子发展下来的。[⑦]
    水族人则是在其家山坡上的牛棚中一边喂牛一边如此的陈述:
    这里的苗族人也是同意我们水族人到他们这里来住的。开始的时候,水族人少一些,慢慢地就多起来了。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苗族寨子里发生了瘟疫,他们也就迁到这边来住。当然我们也愿意呀,本来就是他们让给我们的地嘛。这又反过来了。苗族人来后,他们还主动改成我们的水族姓,但是没改民族身份。两个民族生活中相互打老庚、结干亲家。这样才会爱护对方,相互帮助。我们这里的两个民族就是按照这条主线一直和谐相处下来的,到现在,都是这个样子。[⑧]
    基于“三种田野”[⑨]的并置及透见,且从上面“第一主体”的原生态陈述中,我们能够明显地体认到,从个体互信到群体互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动态过程,也是“我者”与“他者”共识重叠的结果。民族的整体和谐互动既要以此作为前提,同时也需要恰适的族际生态作保障。进言之,建构恰适的族际生态至少需要具备这几个条件:一是个体之间的互信互容。二是从个体自在的互信延伸到群体自觉的互信,多方合力共同建构地方性的生存性智慧得以存在的文化生态。三是培育互谅互让的族际心态,助力族际的和谐互动及差异共生。
    质言之,从个体到族际的诚实及互信,是多民族交错聚居村寨形成的前提及基础。自我他者化及他者自我化建构起族际差异共生的族际生态,从日常生活层面推动着族际的交互认同及区融共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