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柳毅传》(《洞庭灵姻传》)是中古时期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得到长期关注,而历史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对历史的新解,也有顾颉刚和陈寅恪的研...
摘 要:琉球王府在琉球群岛时间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时空观念则为琉球王府认识和想象世界提供了依据。琉球的太阳信仰与源自中国的时空观念共同影响了王府祭...
导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列为五大领域,为确认非遗的表现形态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分类框架。首先,非遗来自生活实践,并在遗产化进程中被切分、归类...
摘要: 在感官民族志与身体感理论的观照下,以豫东地区S念佛堂的田野调查为核心,呈现念佛堂对信众身体的规训,并围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修行过程中的困与哭这两个充满张力的...
《格林童话初版全集》(全注解本),[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著,[美]杰克奇普斯注,[美]安德莉娅德索绘,姚了了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去年十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是一本以讨论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及其对东亚地区影响为核心内容的著作。当这本书最后结集,我想就自己从事这一研究的学术立场略陈己见。 我的学术立...
《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2006年由日本吉川弘文馆出版发行。作者菅丰,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信息学环跨学科信息学府教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环境民俗学研究代...
摘 要: 傻女婿故事作为中国民间流行和活跃的故事类型之一,对其近百年学术史进行回顾和评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中国故事学的学术轨迹。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现有故事类型索引...
摘 要:文章择要评述了近年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南方民间文学的研究成果。西方学界对南方民间文学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仪式经文与史诗、民间故事、中越边境的历史与传说、瑶族文献《...
摘 要: 中国学派是一个在科学哲学上无法逻辑自洽的自闭性概念。进入21世纪后,钟敬文提出的中国民俗学派不仅没能落实,反而愈显飘渺。执着于不同学术理念的民俗学者,共性越来...
摘要: 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发端以后就被认为是一个经验性的领域。在此以后的二、三十年间,理论化的重要性被一些民俗学家提出。评析反思这期间的重要研究,...
摘 要 :故事诗学是故事学研究的新方向。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七十年,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总体而言,多学科参与形成了方法论的多样性,促使故事研究跨学科发展,从中国文学...
摘要: 民俗等生活文化生成于日常实践,因此要反思生活文化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嬗变,就有必要对日常实践的环境、内容和方式进行历时性考察,并探究如何借助倡导新的日常实践去...
摘 要: 人文学科的系统研究往往被称作共时研究。共时研究不是单纯地排斥了时间作用和历时变迁的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将民间故事视作一种结构稳...
孟姜女的故事,论其年代已经流传了二千五百年,按其地域几乎传遍了中国本部,实在是一个极有力的故事。可惜一班学者只注意于朝章国故而绝不注意于民间的传说,以至失去了许多...
摘要: 我的标题来源于丹本-阿默思将民俗定义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的论文,尽管他自己也反省这一定义对传统的忽视,一些学者也质疑此定义在民间生活和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的适...
摘要: 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知识生产危机。面对社会转型和生活革命等现实问题,民俗学难以提供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有效解释或解决方案;在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
摘 要: 现代民俗学中所讲的民俗概念从学术实践来看是一种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内部相互协商基础上的集合概念,这一协商同时也是一个学术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包括重新界定和学术批...
摘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民俗学,在进入21世纪后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民俗学既有的传统理念、范式和方法论等,也因为需要直面当下普通民众极其多样性的生活文...
摘 要:民俗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在现代语境下有诸多局限。中国民俗学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洪流,对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其所导致的当代民俗新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