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把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方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
红色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血脉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运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贯穿党的始终,共产党人在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民族意识是个体或群体对自身及群体的认知,是基于外貌、语言、文化、血缘等属性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现...
我国诸多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包括那些人口多而受其他主流语言文字影响很大的语言纷纷进入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那么对于这些语言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分析研究工作显得十分重...
导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话语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视为性别化的主体认知概念。这一概念不仅涵括了对性别平等的期待,还包括对以社区为基础的性别认知与实践多样性...
摘要: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从文学事实的清理到学术观念的转型,从回归文学传统的田野研究到学术范畴的重新界定,...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向现实的汉语民俗学有两种代表性的主张:一种是主张以民俗主义为对象、起点的现代民俗学,另一种则是以先验地阐明人之为人的发生条件与存在理由为目...
摘 要 :在古代各种造字神话中,仓颉造字最为普遍,尤其是天雨粟,鬼夜哭情节,展现出古人对仓颉及其发明的文字的崇拜。敬惜字纸是道教文昌信仰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重视文本...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并强调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动员全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
摘 要: 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
摘 要: 禹都阳城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因汉代有阳城县,在今河南省嵩山之阳,故从班固《汉书地理志》开始,即以河南的阳城县(今登封市)为禹都故地,该说成为当代豫西夏...
摘 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鄂伦春族摩苏昆以说一段,唱一段的形式被记录下来。1986年,孟淑珍搜集、翻译、整理10篇摩苏昆文本刊布出版,成为多年来的基本篇目。2019年,《摩苏昆...
摘 要: 作为民国新知识界眼光向下的革命的重要成果,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历来被视为歌谣运动中的学术经典。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勾勒出从歌谣采集、整理到研究、实践的完整图景,因...
摘 要: 田野作业对民族志工作者来说本身即是一种具身性实践。田野作业虽然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调查者身体的在场,但早期的参与观察对客观性的追求遮蔽了调查者与调查过程中的主...
摘要: 民间文化被重新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原来的迷信标签不可见。这是中国社会在过去近二十年发生的一种趋势性现象,即民间文化从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变。这一...
摘要: 中国龙王信仰的基础是先秦时代的龙崇拜,之后在佛教影响、民间创造及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并在宋代最终定型。这一过程涉及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龙神信仰的形成...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
摘要 :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新办法”所昭示的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