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麦是一种传奇的农作物,养育了大多数古代文明国家,但除了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在“一席”演讲上对小麦考古的解密。...
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动物考古学者就是通过研究动物遗存以揭示人类、环境、动物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研究其所保存的鲜活古代历史。党的十九大...
不久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段清波来到“一席”演讲。作为一名曾在秦始皇陵工作了十年的考古队长,他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始皇。 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 我来自西...
学术戍边,是指从事国家边疆、周边邻国和区域关系研究的人员及相关工作者,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区域安全而自觉承担的学术责任和职能担当。在当代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学术特色日益凸...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不完的宝藏。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关注,北京文化及其历史的发掘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北京的活力就在于它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近年来,一种新的说法见诸报刊:中华文明具有8000年的历史。 提出中华文明有8000年历史观点的根据是:在距今8000年前,中国的史前文...
如果我们检索文献,会发现在中国多个地方有尧的传说。除山东菏泽外,河北的唐县和邢台隆尧、晋南的临汾、江苏扬州的高邮等地,都有与尧相关的文献记载与遗迹。可是,汉代皇室...
...
...
...
人们研究历史的兴趣和目的,一是要获得历史的真相,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这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二是要总结历史上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探寻历史发展...
历史研究的基础是收集资料,有资料才有可能出货,没有资料便不出货。司马迁能够撰写彪炳千古的《史记》,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便是其坚实的资料前提。资料收集之难,非...
知识作为确证的真信念,有赖于证据的支持。历史知识,因其对象(历史)不可直接观察,其确证问题长期处于史学理论基本议程中,证据概念也随之居于本领域核心位置。在西方,大...
...
...
中国作为国名很早就存在,它既是一种中国人延续下来的国家称谓习惯,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以往学界以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而成为正式的现代国名的观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已得到有效的克服,但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厚古薄今、颂古抑今、是古非今倾向的趁机膨胀,已不容忽视。而用儒学一家排斥诸...
考古学家张弛发表的《龙山—二里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文物》2017年第6期)一文,通过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辽河流域史前聚落规模与数...
所谓金文,是铸造或镌刻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时代跨度很大,但主要产生于商代后期至秦汉。在不同时期的古文字资料中,先秦(商代至战国)金文尤其有重要的学术价...
马克垚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主要从事封建经济史研究,著述丰厚。作为学术生涯的结晶,他于近年出版了《封建经济政治概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和《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