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仍有一些聚讼纷纭的历史公案。根据俄国方面的原始材料,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过程中负责对俄交涉的清廷官员李鸿章、张荫桓曾接受过俄国人的巨额贿赂,李...
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的高度契合.是中国近代史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有学者指出,这门学科从20世纪初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救亡需要而出现的,是直接为了回答中国向何处...
内容提要: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率师出征。因北伐所经之地必然遇到的如何对待外侨、外国使节、外国公司、教堂、租界等的问题,...
一位小女孩被汽车两次碾压的事例,引起很多人的悲愤、议论和反思。最常见的,是探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一般的说法,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底线,而道德是高线;定制度者不能把...
100年前,公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领导新军在武昌举行起义,数日之内起义风潮迅速席卷各地,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油尽灯枯的清王朝应声倒地。这一年是中国纪元...
历史分期是历史编纂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们对历史分期问题的关注因为对世界历史的兴趣而日益增长。① 在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过程中,历史分期是为古往今来的历史进程,确定什么构...
当代史因几乎与每个人的当下境况关系最为密切而倍受关注。但一个流传甚久、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当代人写不好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历史只能由后人来写,从而认为后代研究前代,...
张玉法,1936年生于山东,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所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一、思考辛亥革命的不同角度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以往存在着两种史学解释框架,它们各自都基于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第一种解释框架可以称之为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论,其...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伟大的革命。两次革命虽性质有别、结局迥异,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命运,其历史功绩,必将彪炳史册。 一、辛亥革命虽是旧民...
1932年,在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间,给人们的印象是非常平淡的。除了年初爆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外,几乎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重大历史事件。然而恰恰就在这一年,蒋介石经过第二次...
一、终结与延续 虽然克里斯罕库玛(Krishan Kumar)试图宣称民族国家和帝国并非截然不同,两者在事实上、至少在实践中,有着很多明显的共同之处,许多民族国家实际上都是小型的帝...
第一部分 中国和德国的史学研究关系能否说是一种对话?一般而言,对话指的是双方的卷入,多多少少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讨论和互动。中国和德国的史学研究的关系结构,除了一些个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经过三十年代的社会史大论战,至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从而完成了20世纪中国史学主流由近代实证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
中国同盟会作为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晚清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持续百年的研究中,大体形成了十大议题。 议题一:中国同盟会是...
《许宝蘅日记》(全5册),许恪儒整理,中华书局2010年1月版,188.00元 1961年12月28日,86岁高龄的中央文史馆馆员许宝蘅在北京病逝。他的经历非同寻常:名门后裔,举人功名,清末担...
戊戌政变宣告了百日维新的结束,导致晚清政局发生重大转折,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一百多年来,学界的研究已有较大推进,特别是清宫档案的大量使用,使得人们对政变发...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年了,其物质层面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而在精神层面,它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是我们在今天纪念这场革命时应该加以讨论的。 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
左双文 曾荣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亲赴西安营救,为劝蒋接受和平解决,她说了一句很有份量的话:宁抗日勿死敌手![①]这固然是急迫之中的劝解之词,但亦反映了宋美龄对抗日问...
赴延安以前,范文澜最重要的学术交往是师承黄侃的经史考证之学,并一度与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密切过从;到延安后,他的学术观点受到被我党历史学者(范文澜)吴玉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