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最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可能是“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赤壁大战”;最倾注爱憎情感的历史人物,大约为刘备、诸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的光辉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紧...
“大一统”是贯通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先民在认识外部世界和认识自身时,就提出“通变”“通识”的观念,当这种观念在不同的事物上反映出来,都闪烁着先民的智慧的光焰。 《周易·系辞下》说:...
最近三十年,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风生水起,不仅在社会史学界炙手可热,其影响力甚至逐渐超出了史学界。目前涉及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评述文章已有数篇,对区域社会史研究兴起的原...
在当今学界,有一种忽视理论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强调考证的领域、专业、方向表现得更为严重。学界需要对此倾向有足够的重视和清晰的认知,因为这不但与学者个人的学术水平相...
【提要】兴亡论是中国古代史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兴亡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至两宋时期,兴亡论异常活跃,不仅在频次、...
内容提要:“从走进历史”到“走出历史”是对章开沅治史道路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的治史思想的深刻总结。“走进历史”与“走出历史”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
【提要】“历史理论”一词在中国语境中的使用仍存在混乱情形,潜在地制约着中国历史理论研究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宋明时期逐渐出现了双音节词“理论”与“历史”,尚无“历史...
内容提要:性别史和情感史大约同时在20世纪末兴起,成为当今世界史坛引人瞩目的新流派。从西方史学发展的角度着眼,性别史和情感史的勃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情感表达的性别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以及战略步骤,建构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叙...
内容提要: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
方法论与理论是相互对应的。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方法论首先是关于学科的,是被学科和学术的专业规范所规定的。任何学科的方法论,都被各学科的学术史、理论范式、概念模式、问...
“全盘西化”论是近代以来影响较大的文化思潮。胡适虽然最早提出并声明自己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近代中国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是以广东岭南大学教授陈序经为代表,包...
一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界推陈出新,出现了不少新变化,足以证明历史学这一传统学问,正在不断革新和更新。依笔者管见,这些变化或许可以用本文的正题来略加概括。“交叉...
提要:李存山《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一书通过细致的文献研究和深刻的思想阐释,既详细分析了商鞅及其学派关于道德、政治的具有颠覆性的思考,又解析了这种道德认...
作者:张俊峰,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提要】当前中国的水利社会史研究,无论涉及的区域还是关注的类型,均日益广泛而多元,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南北方水利社会类型...
作者:左玉河,河南大学讲座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 20世纪初,随着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等文化论争的展开,中国文化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步并得到发展。...
作者: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历史学基本理论,是当代中国历史学理论建设努力的目标,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成就的指导下, 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