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样态史料之"新"凸显为信息时代的时代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生成的新样态史料,与传统史料相比,不仅是外在形态的变革,扩大了史料的边界,也使历史书写者变成...
摘 要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史学虽在西学东渐的强力冲击下失去了主流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种血脉上的延续与发展。从章学诚到刘咸炘,呈现出传统史学理论在近代自省式的演进路径。...
摘 要 :民国校勘学是现代学科意义上校勘学理论的滥觞时期,在这一理论嬗变过程中,梁启超的校勘学方法奠基了现代校勘学的理论基础。陈垣提出的"校勘四法"标志着现代校勘学的正式...
摘 要 :刘向作为《战国策》的编定者,对该书总体性质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往质疑刘向部属归类的讨论,未能在此前提之下进行讨论。由此,论者往往过度聚焦于书中具体篇章所体...
摘 要 :对中国人物传记的研究,历来是美国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美国学者的中国人物传记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美国中国学的走向和特点。美国学者在中国人物传记研究方面成果...
摘 要 :中国古代史学通变精神的哲理基础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通变思维,《系辞下》将这一思维概括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受此影响,历代史家都普遍重视以《周易》的通...
摘 要 :晚清以降,伴随西方新学制的输入,传统书院转型新式学堂,建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机构,日益成为学术文教事业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北大国学门首开研究生教育体制探索的先河,后经...
吴晗(1909-1969),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吴晗的研究,就一直未曾停止。最初以回忆、怀念的文章为主,后来逐渐有比较系统的学术论著问世,现在可谓蔚...
摘 要 :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儒家经典《尚书》、《论语》、《春秋》等提出的怀疑与批驳中。他在强调直书实录、史学求真的同时,也注重儒家的纲常名教。"疑古惑经...
摘 要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是近代东北史研究的巨著,堪称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相结合的范本,影响深远,是学者研究中国东北史的重要参正资料。在撰写其中的高句丽史之前,金毓黻曾亲...
美国历史学者马立博教授的《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是一部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环境通史。书中广泛吸纳了英语世界有关中国环境史及相关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以长时分段建...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分页标题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世界史系)...
摘 要 :《朝鲜王朝世宗实录》是朝鲜王朝前期纂修的一部实录,凡163卷,其纂修经文宗和端宗两朝,历时两年。《世宗实录》的编纂与朝鲜王朝初期文武两班大臣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癸酉...
摘 要 :本文检讨了唐代史馆史官所带的几种使职官名,从初期比较笼统含糊的"史官"、"修史官",到后来比较精确的"修国史"、"监修国史"、"直史馆"和"史馆修撰",并论证何以这些是使职官...
摘 要 :四部分类法的出现打破了《七略》以学术源流划分群籍。最初的丙部以及后来的史部,是在怎样的意义上作为一个整体独立成部?本文希望抛开先入为主的史部概念,考察魏晋南北...
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国际学术界进入衰退和分化时期,而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后现代思潮在今天的中国,犹如在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的西方学术界,尚在发展中,例如,历...
摘 要 :运河学是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运河河道工程及其引起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区域水文条件改变、自然水系变化、湖泊形成消长、农业...
摘 要 :历史统计学,是用统计的方法对某些历史现象进行归纳、统计与量化分析,其呈现结果多以图谱和表格。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第一次从理论高度提出历史统计学的是近代史学家梁...
摘 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专业的边疆研究刊物、社团创立,部分大学设置了边政学系等边疆教育研究机构,边疆研究的内容在传承中得到了拓伸,同时也开始了构建近代意义的边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