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孙中山乙未广州起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声”。实际上当时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振兴中华”,而不是民族复兴。“民族复兴”一语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文文献...
内容摘要 :汉代文史三大家: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以其通达古今的学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侧身于西汉前期、后期和东汉前期学术领军集团的前列。司马氏父子...
摘 要 :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
内容摘要 :史志编纂既是国家意志延伸的重要渠道,也是地方表达话语权和构建话语机制的重要载体。由宋代至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愈来愈多地在接受国家意志的过程中呈现出对抗、争...
摘 要 :先秦文献中,可以发现与纪、表、志(书)、传等类似的记载形式,我们称之为纪传体因素。其中,以时间顺序编排史事的形式,与纪体很相似。它出现于西周早期,并随着诸...
唯物史观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表明,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史学具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与学术土壤,亦有其对现实与史学...
本文拟就李大钊(1889—1927)、瞿秋白(1899—1935)、蔡和森(1895—1931)、恽代英(1895—1931)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贡献做一简要的回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自青年时代始,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
摘 要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
摘要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史通》辨明史学源流,援经入史,阐明经史之异趣,史学最终从经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门与经学并立的学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史研究日益成为国际性的学术潮流。全球史注重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从宏观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注重比较研究。在这种学术...
摘 要 :对“官修史著”与“私撰史著”两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设定,是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的一项基本问题。笔者以前贤之说为基础,提出“官修史著”是指官府以一定方式编纂的历...
内容摘要 :唐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帝国,唐王朝不但能够很好地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还能够与海外的民族或者民族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正是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
内容摘要 :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生产行为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4个方面规定了异化劳动,并以“历史之谜”对其进行表征,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
历时三年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第一阶段,终于在2009年12月宣布结束了。在三年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学者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以比较冷静的心态就两国关系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就...
内容摘要 :由明代文人杨慎在贬谪云南期间编著的《滇载记》和《南诏野史》两部滇史是一个介乎于史学和文学之间的异例,贬谪文人在边疆的地域空间中,凭借野史这一相对边缘的史...
内容摘要 :学科意义上的公众史学是研究公众历史的写作及通俗传播的学问体系。实践层面的公众历史是指公众可以消化的历史作品,它可以是写公众的小历史作品,也可以是公众写的...
内容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当代社会全方位的转型,中国史研究如何继承优良的史学传统,更新理论与方法,把握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态势,成为摆在学界同仁面前的时代命题。本...
内容摘要 :在后认识论的语境中,有必要重新反思“历史哲学”这一学科及其概念。哲学是源于弥合实存世界与理念世界裂痕的一致性冲动,而历史学和哲学因此处于内在的对立中。这...
内容摘要 :以传世典籍、官方档案为基本文献依据的传统史学撰述,并未将民间社会历史文献放置应有的位置上。民间文献正式进入学术视域,是现代新史学产生以后的事。民间社会历...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