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到“唐宋变革论”的影响,很多中外学者从华夷之辨的视角,将宋代尤其是南宋的“中国”认同看成是种族、文化、国家合一的近代国族意识,并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南宋“中国...
近代西方国家为了殖民扩张,刻意制造“西方”与“非西方”的区分,并把它们转化为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对立,鼓吹所谓的“西方优越论”,包装和美化自己的侵略行为。这种...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把握诗歌作品中的古事今情,更准确地释义混合古今...
前些年的中外史学界流行批评“宏大叙事”,近年略为消歇,但依然不时有人提起。同时还有各种关于将边缘移动到中心的研究方案,大体包括微观研究、从下而上的研究、人类学的研...
提要: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史,必须要有大历史视角。这种大历史视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史视角,具体考察王朝更替与以史为鉴、王朝建立与神意史观、政治危机与以...
20世纪,革命席卷全球——著名的如俄国、中国、南斯拉夫、朝鲜、越南、古巴以及墨西哥的革命。可以说,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作为...
内容提要:经学消亡,其所述历史“神话”被否定,经学作为史料寄身于史学门下。按照中国学术“古今之变”的这一大线索来看,章太炎的“六经皆史”说对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
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其中将区域国别学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
内容提要:民国时期社会政治的改变及经学的史学化重新激起了有关今文经学义理的探讨。蒙文通受廖平思想的影响,由早期今古文经学的探究上溯周秦学术,继而梳理周秦思想脉络,...
在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真正的思想体系,总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学术话语和方法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宏伟的理论大厦中,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具有支撑意义的根本观点和...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摘 要:基于中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物性的变化,中国文明的演化可以划分为玉石、青铜、铁器三个阶段。玉石时代大体对应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礼器的大量使用,意味着政治权力崛起,...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研究蓬勃发展,不仅出现多层次、宏观的课题探索,更富于具体史家、史书和史学见解的考析。伴随着史学界和文化界陆续出现的“民国热”,对活跃...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不断开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作用,愈发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越来...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一种构筑新文明类型的理论探索,包含着对特定的文明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的扬弃,以及与不同地域固有文明的融合。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文明的...
在中共党史和革命史学界,近几年时有听闻“大党史”之说。然此说始于何时,似无可考。对此略有解释者,为2020年11月“中共党史研究”微信公众号开设时的“发刊词”:“我们将继...
摘 要:德国汉学的重要奠基者福兰阁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他坚决反对中国“无历史”和“永恒静止”等观点,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的国家思想、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传...
1855年3月4日,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希腊史学者费尔顿教授向英国学者乔治·芬利寄出了一封口吻颇为严厉的回信。他写道:“您信中的一部分内容让我很伤心——那是您谈论自己的那段...
内容提要: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理论逻辑中揭示了人类现代化生成的“动力源”,全面诊断了西方现代化的“问题因”和“矛盾链”,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建构了超越西方现代化...
摘 要:对古书疑伪运动的回应与古书辨伪活动相反相成,辩证地完成了对古书的第一次反思。在20世纪70年代简帛文献大量问世的条件之下,进一步了解古书形成及流传过程中的详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