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探讨,可以说是困扰中国近代百余年间思想界的一大症结所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曾经就此问题发表过一些论...
史学是一门寻求理解的学问。由于史料都有时空间隔,史家对史事的了解和认识,永远都是有距离的和间接的。类似时代风气等看似虚而不实的方面,向来是历史研究的重点。风是中国...
《探索与争鸣》拟就瞿骏新著《天下为学说裂:清末民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运动》提出的相关话题组织讨论并集为专辑。编辑部邀请我动笔,此事我固乐为之,尤其刊物说要借瞿老师的...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哲学”是关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论考察,是要表达当代中国人对自身历史的哲学思考。它所要研究的理论范畴,包括中国历史道路的特殊性、中国社会历史阶...
内容提要: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
内容提要:赵光贤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曾撰写过一部考古学讲义——《中国考古学大纲》。因种种原因,该讲义遗失无闻。幸运的是,它近年在旧书肆中被重新发现。《中国考古学大...
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对东亚实录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半叶东亚实录研究的发端阶段,是由于中国学者关注女真与明朝关系,而取材于邻国朝鲜的实录以辑录...
内容提要: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放到全球范围内进行阶段划分,从炎黄至周孔所处时代为中华文明的奠基期,从秦皇汉武至共产党人所处时代为中...
内容提要: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中原地区,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考古发现来看,城址是文明的标志。迄今为止,河南境内发现的先秦城址已有200余座,为探索中原地...
历史研究的古今中外法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方法论的表述。作为基础知识,除了我们专业方向以外,应该充实一点古今中外法。比较宽阔的基础知识,研究起来才会有后劲,而非多少年...
内容提要: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
内容提要:历史学本系求真之学,但当史家基于求真理念所形成的主张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违时,围绕价值判断所生之困境则如影随形。民国年间,顾颉刚、傅斯年等史家皆曾遭逢此困境...
*宁可先生已于2014年2月18日仙逝,笔者仅以拙文聊表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意。据笔者所知,宁可先生所著有关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的已出版成果主要有(以发表或出版时间为序...
内容提要:“百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其实是被低估的。从考古人类学上考察百越融入“中华一体”的历史进程,需要同时考虑越人“汉化”和汉人“越化”两条线索,并注意“同...
内容提要:在近些年国内引介出版的“西方”文明史译著中,常见到一种西方文明叙事话语,它由所谓“西方”“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连接而成,包括“故事线”和“意义链”两个意...
近代以来中国古史学界发展出若干研究出土或传世文书的新学问,时代涵盖战国秦汉直至明清。虽然这些学问研究的对象多是文书,但却并没有形成和建立起自己的“古文书学”。201...
内容提要:在公共史学视野下,口述历史具有来自公众、服务公众、公众参与、面向公众的家族共性,在共享对于历史的解释权时,应该接受公共阐释的规训,警惕强制阐释。口述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历史提供了“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亲身经历过这一伟大历史变革的学人抚今思昔,都会对我国学界经历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1978年的“我们”在读什么书、能读到什么书?当时尚...
关于史学功能,以往较为集中涉及并获普泛认同的诸多具体方面,一般都以其“社会功能”来囊括。窃以为,除此之外,它还有“人文功能”,这一点也不应忽视。而对此后者的研究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