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对于宏大理论问题渐趋淡漠,理论建构不足。[1]李怀印对此表示忧虑,称之为“中国史学的‘内卷化’”,他认为中国史家在21世纪面临的根本挑战“是...
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反思。历史学是人文学,它本身理应有一种人文关怀,历史最本质的特点是它不能够再现,和科学存在本质上的不一样。但是在治学过程...
【摘要】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似“小”实“大”,即实实在在深刻影响甚至制约过历史进程,却被当今史界冷落的历史事件。审视此类事件,《左传》正是合适的样本。本文以...
一、苦中求乐与撰文明“志” “蚌病成珠”由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谈东汉冯衍时首先提出:“敬通(冯衍字)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 “蚌病成...
中国社会史学界比较缺乏在“中层理论”的范围内建构可操作性概念的能力,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史的主流基本上遵从的是与19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界构建与哲学体系相关的宏大叙事的研究...
本文针对当前史学界一个流行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在中国史学界,也在世界史学界散发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研究发展迅猛。几十年中,史学研究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研究...
我的朋友高士华教授几番来信,让我参加《抗日战争研究》的笔谈。他也知道我个人离这个题目很远,没有做过专门的研究,但他的坚持让我感到这些事情似乎是不可推辞的。对他来说...
对于百年前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人们注意到了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注意到了其对“科学和民主”的倡导,也注意到其“改造国民性”的努力及“新文学”的广泛...
内容提要:革命是改变20世纪中国历史的伟大事件。运用历史现象学方法研究中国革命史,有助于摆脱固有的认知模式的限制,揭示革命的复杂性。可通过区域社会研究等角度,把握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勉励提高“历史思维”,强调“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提倡“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要求“树立历史眼光”……历史,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想问题、观大势、...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开阔的思路、宽广的眼界从何而来?历史是一个重要源头。“往古者,所以知今也。”正是历史,让我们得以进入人类千万年生活的纵深,知...
有这样一个流传了80多年的“信念树”的故事:红军长征前夕,江西瑞金华屋村的17名青年在村外山坡上种下17棵松树,毅然投身革命征途。然而直到革命胜利,家乡父老也没能等来他们...
晋代士族创制礼典,始于魏、晋之际,绵延两晋,编修不辍,虽迄未颁行,对中古政治史的演进却有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晋礼》采取《周官》五礼的结构,在中国古代礼制史上是一...
内容提要: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此,重树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史学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马克思...
摘要: 20世纪初年,东走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投资创办了广智书局。该书局成为康梁向国内传播其政治理想的思想阵地,它重视历史类、政治类图书的译介,力图通过图书出版...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史学史上注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历史知识客观性观念与西方例外论思想遭遇挑战,当下流行的史学流派与史学思潮在此时已有或明或隐的迹象,而传统的政治史...
新年伊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致信祝贺。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于...
张椿年(1931.10—2017.12),江苏省溧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秘书、副所长、所长等职。曾任第八、第九...
历史研究的古今中外法并不是一个很严谨的方法论的表述。作为基础知识,除了我们专业方向以外,应该充实一点古今中外法。比较宽阔的基础知识,研究起来才会有后劲,而非多少年...
感谢“首都师范大学燕京学者文库(哲社类)”出版计划,将我三十年来从事宋史教学与研究方面二百余篇论文选编25篇出版,这既是对我过去三十年研究宋史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