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地方史和地方志这两种著作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不能强求合并、统一为一种体裁。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地方史、地方志的渊源和演变。 这两种著作大体上都是起源于汉朝,...
内容提要:在陈寅恪看来,现代学术史上的新旧两派,“旧人有学无术,新人有术无学”,其结果则是“两无成”,而其自我认知和研究实践表明,他从事的是“不古不今之学”。陈寅...
历史研究成果是不是完全都是逻辑推理或经验观察之所得?其中有没有史学家直觉感悟的成份?历史学作为一门多年来一直强调从材料出发、“无一字无出处”的实证学科,能不能让直...
无论是在历史学中还是在其它人文、社会学科中,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已经被提倡了多年,但在中国当代的历史学实践中,这方面的探索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如何既是历史学的研究...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从晚清以来,一直到现在,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是非常多的,从林则徐、魏源“睁开眼睛看世界”,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直到上世纪80年...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对八位欧美历史社会学界领军学者对拙作《儒法国家》的评论作出两点回应:第一点关乎我书中提出的社会变迁理论,第二点关乎我对为什么高度商业化的明清中...
中国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形成。该学科当前的要务及使命,史学界尚少有人思考。然而,这是其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故有必要予以讨论。 “深...
1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这是孔子的自况。谁都知道孔子渊博,他精通六艺,学过音乐,懂得木石之怪是夔、魍魉,水里的怪是龙、魍象,土里...
一、前言 从史学发展来讲,二十世纪最后一二十年与十九世纪末同样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二十世纪最后一二十年史学典范动摇情形还比十九世纪末来得严重,后现代对历史学造成根本...
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
与其拿罗马帝国比,不如拿波斯帝国比 历史研究,比较很重要。 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法国远东学院北京站举办过一个系列讲座,主题是“古罗马与秦汉中国——风马牛不相及乎”,每...
一 最近重读柏克的《法国革命论》,偶有所感,颇以为卢梭和柏克两个人分别堪称为天赋人权论与人赋人权论的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卢梭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最重要的理论先驱者,...
历史学是一门启人心智的学问。它对于我们的吸引力,是与它所面临的挑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诱导我们走上这条学术道路的,应该说,正是历史学所仰赖、所辨析的丰富材料,也正是...
[摘要]:在经历了1980 年代反思之后三十年,中国经济史学今天又到了一个反思的时代,需要对前一个时代(大略为1980-2015 年)的情况进行的反思。在前一个时代,经济史学科发生的最...
内容提要:在近几十年中国大陆的历史学界,明清史和近代史是两个取得了重大成就的研究领域;但与此同时,两个在时间上接续的历史时段中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两段历史各有其问...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新史学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开始了一场我 称之为“眼光向下”的革命,即从关注精英人物和重大事件,转向注意普通民众的日常 生活与文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国际学术界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展开的热烈讨论,影响中国,激起了回响。 1、郭沫若否认“亚细亚特殊论”及论证中国“奴隶社会”的存在 郭沫若于...
《史记》记五帝三王秦汉之事,延绵两千多年。作者称春秋以前为“上古”,战国至秦,为“近古”。春秋之世,已在司马迁出生数百年前,殷、夏、五帝之事,更在一二千年之前,且...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现“丝绸之路”的名称前,曾使用过“绸缎之路...
摘要 近年来,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涌现出数量可观的长编,反映出资料繁多与叙述既贯通又简要两难的紧张。如果仅仅是资料长编或特定人事的言行录大事记,难免年谱简单放大的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