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迎来九卷本《陈其泰史学萃编》(华夏出版社2018年5月版,以下简称《萃编》)的出版。陈其泰深刻感受到自己学术成就的取得“应得力于时代之赐”...
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先生在《古史新证》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这一方法一直备受学术界推崇。实际上,“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在殷商史著作基础上推论出的...
德国19世纪著名数学家克莱因在其名著《数学在19世纪的发展》中指出,“如果没有新观念的涌现、新目标的设定,数学研究的内容就会枯竭,并很快在机械的逻辑证明中精疲力竭、陷入...
“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
历史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历史的态度,也是事关一个国家、民族发展方向的重大现实问题。尊重历史、正视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共...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要害和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绝非什么一般的思潮或流派,而...
我前些天在海南三亚附近参观过一处正在发掘的考古遗址工地,那里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正在工作的考古队员介绍,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海南...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规范化”和“纯学术”的提倡客观上促进了史学研究专业化程度的提升,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由于学术评价体系对“纯学术”的偏重...
为什么要强调史学终究是史学呢?其实是有原因的。现在到了21世纪,史学还是不是史学,还有没有史学,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发生...
公众史学是着重探讨如何以公众为本位、以应用为前提来开展历史研究与传播的史学新分支。作为重新构建史学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史学形态,自21世纪以来逐渐得到我国史学界的重视。...
乡试是科 举制度中 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金元以来 中 国朝野政治、社 会、教育、文化、风俗等方 面产生过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 代起,现代意义上的乡...
近代以来,中国几乎任何领域都笼罩着中西关系的问题。近些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益激烈起来。以学术界而言,主要就是中国大陆学者如何面对西方的“中国学...
帝国这个词在20世纪被引入到这个(东亚)地区,跟国家概念有关系,我过去写文章讲帝国/国家的二元论。一般来说,一个多元的政治体制,就像原来的王朝,很多民族、宗教都是复合...
吴义雄 作者简介: 吴义雄,历史学博士,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2017年第7期。 当“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出现时,晚清时期的中外关系是其最重要...
作者简介:谢贵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 2017 年第 6 期,本文注释从略。 内容提要: 明清史学“近代转型”研究是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研究之学术分支,有...
作者简介:叶毅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本文注释从略。 范文澜被誉为由北京大学国文门出身的“旧国学传人”,又是公...
文章来源:明德史馆2018年3月8日,标题有改动。 罗威廉(William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
王晴佳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网2018-03-08 2018年3月6日早晨,我收到了美国《历史与理论》有关海登·怀特先生辞世的讣告。巧的是,那时我正在重读他于1966年在该刊发表的《历史的重负》...
本文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员叶毅均采访整理,原载于《汉学研究通讯》,卅六卷第四期(总144期),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17,页36-40。本文转自《释革》微信公众...
李伯重 文章来源:《文汇报·学人》 2017 年 12 月 8 日。 作者简介:李伯重,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和何先生交往,得到的一个深刻印象是他在内心中随时都充满激情,充满对学问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