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初年的二三十年间,中国历史乱相纷呈,著史者、读史者都不免会被历史迷雾所扰,诸多史事并不容易被人看透。不过,后人看这段历史确实觉得异常兴奋,毕竟其中许多谜...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学家。在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中,他被打成右派,与向达、荣孟源和陈梦家等人一起作为整个史学界的右派典型,在全...
个人之认识胡先生是从胡氏的偏爱——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开始的。 50年代的初期正是哥大忙着庆祝立校二百周年纪念之时。胡氏是该校的名校友,因而在校园内集会的场合,常常看...
葛兆光/口述 盛韵/整理 所谓“旧”与“新”的学问 现在,大陆不断有人倡导“国学”,然而国学往往被窄化为以儒学为中心的学问,被当作中国固有的、正宗的或传统的东西。可是,张...
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擅长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把握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运用。 雷海宗先生一生读书孜孜不倦,精...
法理、私情,在儒法相生相伴的漫长中国历史中,儒家的终极关怀、人性养育常常让位于急功近利的严刑峻法。反对者说正是儒家的人情世故阻挠了中国现代化的到来,支持者则认为儒...
1990年,尚未完全恢复自由的张学良,派人找来史学家唐德刚商量写传的事情,两人数次交谈,完成了一部《张学良口述历史》,该书日前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时年九十...
1934年我考入清华大学读书,必修课中有中国通史,教师是雷海宗先生。我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的情景。我们将近一百人的一年级学生坐在生物馆的阶梯教室里,气氛极其安静,又稍有一...
最近,阅读《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法国卷)时,介绍了都德及其名著《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跨越了时空和国度,曾经深深打动过我。此刻,我伏案沉思...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是中外驰名的历史学家,一生在高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博闻强记、自成体系、兼通古今中外著称,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雷...
口述史学在我国还方兴未艾,让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直接讲述历史,不仅抢救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 近些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一直想写一点自己的东西,自传也好,随笔也好。我今年67周岁,总觉得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迟迟没有动笔。近来听说把我列入天津电视台题为《天津人》的电视报道名单。我决意动...
在我的印象中,凡熟悉冯承柏教授的人,无不深为他出众的才华、渊博的学识和高昂的探索兴致所折服,觉得若天假以年,他必能在许多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其实,冯先生谢世时已年...
采访时间:2004年12月01日 采访地点:北京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瑞龙,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本访谈录葛兆光教授已审阅) 编者手记:被盗版的书一般都是畅销书。学术著作很...
周一良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前辈。七十年代的前期,还在大学念理工科的时候,已经读了他和吴于廑先生主编的《世界通史》。1980年京都大学的岛田虔次先生在北京讲演,我往趋听讲,...
认识美国和认识自己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您多年研究中美关系,如果把您的思考总结成一句话,是什么? 王缉思(以下简称王...
张灏,1936年生,安徽滁县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主要著作有...
一、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二、历史人类学的由来 三、中国历史人类学状况 四、台湾的人类学研究 包弼德:欢迎大家光临,尤其欢迎来自加拿大的丁荷生与郑振满两位教授、来自耶鲁...
相貌清隽,谈吐文雅,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谢飞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在办公室里搞学问的学者。殊不知,他不仅是雷厉风行的行政官员,还是在考古学上有很大贡献的专家。 2001年10月,河...
一、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论与八种“封建说” 1919年以后,中国学者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由此构筑了中国古史 分期论辩的基础与前提。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