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棣院士学贯中西,治学纵横上下古今,把1930年代清华大学强调考证与综合相结合的历史学风, 发扬到极致,从而誉满全球,被礼赞为学术巨人。 关乎教育 受启清华,哥伦比亚史学...
一 戚国淦先生原籍贵州省修文县,1918年6月生于热河承德,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人家。先生开蒙甚早,4岁即从母读唐诗。家中多藏书,上学后,课余之暇,对于四部多所涉猎,因而国学...
内容提要:雷海宗作为安身立命于高等学府内的学者,擅长教学,勤于著述,亦曾一度放言议政,他在史学界属于“另类取径”的典型人物,在传统眼光看来,其学术研究特立独行,与...
采访何炳棣先生前在网上查阅他的相关资料,看了之后不禁有些心慌,想:这将是最艰难的一次采访。 我实在没有想到何炳棣先生的成就是如此之高,更没有想到自己有幸能与这样一位...
2001年10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先生在巴黎总部宣布,首届沙迦阿拉伯文化奖颁发给中国的纳忠教授和也门诗人麦卡里赫。沙迦文化奖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沙迦酋长...
蔡德贵先生今日探望季羡林先生,并与季老在病房留影 图:季羡林与弟子蔡德贵病房谈笑 图:师徒谈兴正浓 图:病榻上的季老依旧精神矍铄 精彩语录: 1946年季羡林先生从德国回到大...
发现陈寅恪,是二十世纪末中国人的一个重要发现。 直到二十世纪末,中国人才真正发现了陈寅恪,发现了陈寅恪的价值。于是有了所谓“陈寅恪热”。 陈寅恪并不是到了二十世纪末...
那是1986年10月上旬的一天,何炳棣教授自美国返浙江金华故乡探亲,路过杭州,特地和我会晤,同我讨论与水稻起源有关的问题,这与他正在准备充实他的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有关。共同...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发展史,可以观察到一个从否定传统到呼唤回归本土化的 历史 变化过程。首先是西方学术的冲击,中国学人作出过激的反应,用学术的现代化或西方化...
著名旅美学者何炳棣先生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学家。在这篇文章中,他满含深情怀念他的老师、已故著名史学家雷海宗先生,并提出,首位考证出武王伐纣之年为公元前1027年的学者是...
一 如今,海外学人、大红大紫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已逝)莫过于何炳棣先生了。他的一册回忆录《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在大陆读书界“走红”。其中讲...
一、北大转世 忽闻校庆110,无边往事摇摇铃。 吾生也晚,北大校史上那些最为激动人心之煌煌岁月,我大都没赶上。京师大学堂挂匾那天,我恰好路过地球,往大清国这边张了两眼,...
《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刊登了一组回忆雷海宗先生的文章,捧读之下;对这位一代史学大师的博大精深和研究中的创见更增加了了解和景仰。同时想起与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我的专业...
时 间:民国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早上十时至十二时 地 点:国立台湾大学思亮馆国际会议厅 主讲人:何炳棣 院士 主持人: 院长 我一生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跟我的性格和治...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开设了“建筑与风水”选修课,这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在学校师生、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有关学术专家中引起了争议。(10月13日《华西都市报》) “风水”到底...
王叔岷号慕庐,四川简阳人。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台湾大学中...
前几年,北京收藏家赵龙江先生送我一册雷海宗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那些年我正做一个关于西南联大的题目,赵先生看到这本书与我的研究有关,就把它送给了我,他的热情至...
陈洁如回忆录是口述原始史料 唐德刚 绍唐兄: 最近有位朋友剪寄了一篇由胡元福、王舜祁两位联合执笔的文章。总的题目叫《回忆录外的查访》,在香港大公报连载。胡、王两先生显...
惊闻老友严耕望先生于十月九日辞世,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草此短篇,以当奠祭。 钱宾四最欣赏的学生 初见耕望在一九五七的秋季,距今已三十九年。当时情景犹历历在目。那时我...
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巧合。 1902年—— 雷海宗出生那一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 删2年,雷海宗冥诞一百年,也正是中国历史学界以明确的理念追求史学的近代化道路一个世纪。 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