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社会史研究齐步前进,中国近代史社会史研究也走过了20年的历程。应该说,从社会史发轫之初,对于社会史理论的探索和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同样,对不同时期社会史自身学术...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初白寿彝明确提出“历史文学”的概念以来,对于“历史文学”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文章就中国古代史学上的“历史文学”问题的相关研究,从“历史文学”意...
内容摘要 :现当代的《左传》研究仍然是从清末持续到20世纪初的经今古文之争基础上展开的,而“刘歆伪作说”的论争则是研究的核心问题。民国时期,主要以《左传》真伪问题为中...
编者按: 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秦汉王朝建立以来中国古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不同文化的交融, 是中国古代边疆开发的主旋律;各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中国古代边疆经济和文...
内容摘要 :美国亚洲学会年会是世界上研究亚洲历史文化的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也是年会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亚洲...
摘要: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平均发表学术论文有余篇, 出版学术著作有几十余部, 从总体上来说, 有两个亮点、四个突出。两个亮点,...
内容摘要 :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殖民利益驱动下进行狂热的云南考察的“云南神话”时期、冷战政治影响下认识和研究的衰减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
编者按: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有关公众史学(抑或公共史学)的讨论渐兴渐热,所涉内容既有理论方法和学科建设等纯学术性质的探讨;更有史学工作者如何让自己的研究面向社会大众,以及普...
内容摘要 :分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史学界在中国历史分期的研究上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末至...
【提要】 恩格斯对民族习惯法有精辟论述认为一个民族的生产关系等客观条件决定其法律;即使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习惯法也将因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保留而长期保留...
摘要: 文献资料是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依据,我国相关领域学者对此历时几十年研究已取得重要成果。本文按照历史气候研究的内容,对资料的拓展、温度变化研究、干湿...
【内容提要】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史学”在世界范围内专业精神和提升了其专业地位。伴随着“科学史学”的不断推进,体现在近代中国,是自1917年后,史学不只在学术建制上脱...
【作者简介】 吴伟,男,1957年生,河南永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苏联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00007)。 在高...
【作者简介】 张燕,江苏省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都是综合性的,单靠某一学...
【作者简介】 李禹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重庆400047 【内容提要】 华夏民族与国家的演进和互动走着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此形成古代中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传统...
【内容提要】 史料是过往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所必须的材料。无意史料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它与有意史料相对应。有意史料虽有故意作伪之嫌,亦具有...
【作者简介】 孟宪民(1949-),男,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大遗址保护理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0 【内容提要】 文明探源就是探索从没有文字到有文字的人...
摘要: 意大利著名微观史学家,微观史运动发起人之一乔瓦尼·莱维教授于2011年撰写此文,全面反思三十年来意大利微观史研究兴起与发展中出现的争议与问题。作者将微观史的兴起与...
【摘要】 20世纪5O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开端时期。学界提出了科学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任务,初步探讨了相关理论问题,具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并编写、出版了初步成...
【作者简介】 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以古代希腊、罗马和日耳曼的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揭示了国家起源的道路,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