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初年的军戎服饰与南北朝和隋代的样式相差不大。唐代中期,贞观之后,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逐渐形成,至晚唐时已经形成了固定形制。 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
据地宫出土的《随真身衣物账》记载,中有武则天、唐懿宗、唐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供养的丝绸服饰多达七百余件,种类包括有绫、罗、纱、绢、绣、印花和编织等,一般以专门的箱箧...
唐武德四年,唐高祖颁布了衣服诏,规定皇帝的服装共十二种,其中冕服确定为六种,而衮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礼服,在各种祭祀和宫廷重大仪式中皇帝均会穿着。据阎立本《历代帝王...
五代十国自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至北宋建立为止(公元960年)历经50余载,服饰大体沿袭唐制,并在相似性中逐渐孕育出新的服装样式。 这一时期男子的服饰与唐代一样,仍以头...
姚湾荆藩墓和黄土岭荆藩墓均发现于20 世纪70 年代,均为三合土墓葬。两座墓葬出土的金银首饰包括顶簪、花钿、各式花簪、戒指、耳环等,均为明代头面的组成部分,遗物有很多相似...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统一的政治局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重文轻武的政治意识,程朱理学的逐渐发展和深入,使得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从宋代出土的众多文物上都可...
定陵共出土可辨认形状的服饰385件。其中,万历帝的服饰包括衮服、龙袍、衬褶袍、大袖衬道袍、中单、裳、蔽膝、裤、大带、绶、鞋、靴、袜等。 万历帝内共出土了五件袍式十二团龙...
郢靖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朱栋。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郢靖王去世,王妃郭氏自尽殉葬。 郢靖王墓位于今天湖北省钟祥市十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的皇城湾。从20世纪90年代,...
宋代男子常服沿袭了唐代的基本搭配,即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腰系革带、脚着黑靴或履。但与唐代不同的是,幞头为硬脚幞头,硬脚作成直脚、曲脚、交脚等多种样式,最常见的是...
明定陵孝端、孝靖两后的棺内共出土了各式女衣134件。有上衣、霞帔、裤、裙、鞋、袜。 包括单衣29件,夹衣81件,丝绵袄23件,丝绵袍1件。面料包括缎、、妆花、罗、织金、绫、纱、双...
梁庄王名朱瞻垍,明仁宗第九子。14岁( 1424年)被册封为梁王, 19岁( 1429年)就藩湖广安陆州,正统六年( 1441年)正月十二日以疾薨,享年30岁。王妃魏氏景泰二年( 1451)去世,与梁庄王合葬于...
契丹人,无论男女传统服饰皆以长袍为主,其式样一般是圆领、窄袖。男子长袍里着裤,腰间束带,脚蹬长靴,一身装扮干净利落,再加上契丹男子髡发,更加显示出草原牧民的粗犷彪...
明代是中国金银工艺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从考古上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十分可观。其总体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工艺繁复。与宋元相比,明代金银首饰的表现手段更加丰富...
梁庄王王妃棺和箱匣内出土了5件金镶宝掩鬂,分为2对和1个单件。形制和装饰大同小异,簪首均用金丝掐丝制作成如意云形,上镶嵌红、蓝、绿宝石。编号后:49的簪子为单件,通长为...
与契丹族一样,蒙古族也是一个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所以其民族服装非常简洁。 冠帽可以说是蒙古族男女服饰中非常鲜明的特征。蒙古族贵妇所戴的顾姑冠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据...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秉承藩屏王室,洪武二年,制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分封宗室,初步建立起明代的诸王分封制度,洪武一朝,先后有24位皇子分封诸地。此后,分封同姓诸...
梁庄王墓出土了冕冠、皮弁、帽顶、革带、束带等各种冠服佩饰,除其中一件束带属于梁庄王王妃外,其余皆属于梁庄王。这些佩饰中尤以出自梁庄王棺床上的6件帽顶最为精致。 6件帽...
明代妇女的着装基本沿袭唐宋的女装式样,主要有冠、衫、袄、褙子、比甲、裙子、膝裤、霞帔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冠和霞帔,两者都是明代命妇礼服中的一部分,是区分身份和等级...
荆端王次妃刘氏墓位于蕲州镇黄土岭地区刘娘井村,过去常称刘娘井明墓。1955 年,当地兴修水利时发现墓葬,1956 年墓葬进行清理。根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人为荆端王朱厚烇次妃刘氏...
明代分封在江西的藩王有三:宁藩、淮藩和益藩。 第一代宁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封,两年后就藩大宁(今内蒙古多伦)。靖难之后,永乐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