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断引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
5月18日,“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9月18日。5月21日,记者慕名观展。进入万林博物馆、通过闸机,迎面是一尊长达15.08米涅槃...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三种模式:裂变、撞击、融合,并指出这三种模式发生的区域“……大都在中原与北方,大都与中原和北...
中国考古百年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这个问题各有答案。但我以为最大的公约数答案是:中华古文明不断通过考古发掘找出了丰富而坚实的证据。5000多年中华文明之说,不但在考古专业圈...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是文化互动的结果。互动可以发生在同一考古学文化内部(如同文化的不同类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区域考古学文化之间(如“区系类型”理论所强调的...
早期国家阶段的夏时期,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夏夷商三族比邻而居,三种文化不断的碰撞,他们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战争,加速了夏夷商三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各自文化的快速发展。...
欧亚大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三套平行而又互动的交通网络进行:牧业人群参与的草原丝绸之路,绿洲城郭支撑的绿洲丝绸之路和海港联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开辟最早、...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班晓悦)4月18日,“发现文明:考古学的视野”系列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河姆渡文化与稻作文明的摇篮”展开深入交流。 良渚...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班晓悦)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每年的4月18日为“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2022年的主题“遗产与...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吴珊 娄新雅)近期,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荆州博物馆正式承接了松滋市南海镇匡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这是湖北大学首个田野考古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 (记者 陆航)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历史上有十四个王朝先后在此定都,地下遗存丰富,文化积淀深厚。4月16日,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建成的集...
江西民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空间演进特征和阶段规律,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民居建筑的空间结构、组群布局、营造技艺和民居类型空间对称等方面。江西民居群在空间演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永杰)清明小长假,广州市民享受了一道精美的文博大餐。4月5日,记者在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了解到,由该馆与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广州...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门类中,考古学是最令人神往的不断推陈出新的学科之一。推动考古学认识不断修正、强化和更新的主要因素,除了既有材料的整理研究、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引...
编者按: 古蜀王国起源于四川岷山地区,发展于四川盆地。受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古蜀王国具有非常独特的特色。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的考古发现,以...
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首先发现了孔雀河烽燧群。1914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较为详细调查了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九座烽燧,相关资料发表于《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自二十世纪八十年...
每年春暖桃花开,每年“十大”放异彩。前几天刚参加完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新闻发布与点评会议,马上又迎来了“全国十大...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为汉文帝霸陵。据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统计,该消息发布后,新闻迅速...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诞生于三十多年前,那是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的瓶颈期。当时,由于考古人的坚守,一批专家的倡议,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的支持,因...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