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国际社会隆重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暨“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反思历史,悼念受难者,维护世界和平。纪念活动上,德国总理默克尔重申,“当年的记忆要让下一代...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史学界曾经激烈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最终几乎都以无解而搁置。原因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00多年来我们对中国历史作出的解释,一些...
本报1月23日讯(记者 康少琼)23日,由三晋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晋国通史》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太原召开。该书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填补了中国历史关于晋国详实研究的空白。 座谈...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游移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关于起始端点的表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可以是...
在中国西南和缅甸、印度的崇山峻岭之间,很早就有一条贯穿西南腹地、路连陆海、连接境内外的交通大动脉。人们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有学者将它称为西南丝绸之路。 这条对外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他高度概括我国历史上的治国方略,指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
原题: 陕西发现西周社稷建筑 首次为两千多年前的国家祭祀制度提供考古学证据 本报西安1月29日电 记者杨永林、张哲浩29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2014年,为进一步深化对周原遗址...
本报讯 (记者孙妙凝)“20世纪以来,我国出土和发现的文书越来越多,需要有一个贯穿的概念或学科把各断代的文书统合起来。这就是‘古文书学’建立的初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
传统史学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这是显而易见的。经世致用这一史学宗旨与治史求真准则的对立统一,构成史学发展、兴盛的动力。然而,在传统史学发挥的经世功能中,也有巨大弊...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不仅绵延流长,而且博大深厚,从而以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论其底蕴,礼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涵,甚至被视为中国文化的核...
“修辞立其诚”就是一切表述的基本法,“言有物”则是学术表述的津梁。以史学为例,好的文字,第一要把事情说清楚,第二当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第三最好能余音绕...
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韩国...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如何连贯性、整体性、不间断地记叙晋国660多年辉煌的历史,是许多史学家孜孜追求的目标。 面对这个重大课题,李尚师先生潜心研究晋国历史...
当古老的历史和现代的影像结合在一起,会是怎样? 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影像史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课题的提出,可以让历史...
本报上海1月12日电 (记者李玉)为推进抗日战争研究,1月10—11日,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和《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
有人说,“一部湖南近代史,等于半部中国近代史”,这话有些绝对,但湖南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巨大的。这离不开湖湘文化的浸染。 湖湘文化有五个方面的精神特质...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远在尧舜禹的先民社会,就有管理者受命于天、领袖大公无私率先垂范、组织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最高领导权力顺利传递等故事。其中,如何领导和动员群众、如何...
1935年1月,黔北重镇遵义迎来了中央红军,随即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今天的民族复兴与当年的历史转折无法割裂,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遵义会议精神...
本报讯(记者邓之湄)刚刚过去的2014年,又有许多埋藏千年的秘密,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得以重见天日。1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
唐宋以来,大量中华典籍流传海外,同时,在中国以外,也有不少用汉语书写的书籍问世。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这些飘零域外的域外汉籍,正经过学者们之手,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