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道路作为人为的物质形态,因附加了人的社会性而使其社会与文化内涵丰富。同样,当前的筑路狂潮与人文视角下的道路研究稀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决定了道路研究的必要性和...
内容摘要:族群动员属西方政治理论范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为了实现某些利益诉求,围绕族群认同而形成的社会运动;社会整合则试图消解族群动员的能量,增强民族凝聚。西方族群...
内容摘要:教育作为文化的生命机制,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文化,同时教育也深受文化氛围、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近年来,在西北回族聚居地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回族业...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高铁般的经济发展速度,现代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对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着不断冲击,尤其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知识体系造成了很大冲击...
内容摘要:国外流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好的批判武器,却难以成为引领社会的旗帜。我们应在对其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倡一种更为合理的主张,这一主张似应称为“多元一体主义”...
内容摘要 :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存在着一个从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的转向。跨文化研究指涉一种方法和理念,“跨”作为动词性的方法论概念,意在...
内容摘要:农社是朝鲜民族村落共同体的形式之一。农社起源与朝鲜民族传统的稻作农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古代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农社可以追溯到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代,...
内容摘要:社会文化人类学(以下简称人类学)进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中国人类学在学习和移植西方人类学理论方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田野工...
内容摘要:普法战争期间,德国吞并了位于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一些德国历史学家纷纷从血缘、文化方面的论据出发,为德国兼并该地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在此背景下,...
内容摘要:从少数民族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文化权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结构的转型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权的兴起并影响到其实现。作为建设现代多民...
内容摘要 :连接理论标志着文化研究在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霸权理论之后一个新近的新葛兰西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范式。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来看,连接是指不同生产模式的连...
内容摘要:贵州黔东南的侗族村寨黄岗村之所以为外界所熟知,是源于其多年来的婴幼儿高死亡率,即使是在政府全面介入的2005年后,其婴幼儿死亡率依然高居不下。但另一方面,这并...
内容摘要:在海外民族志研究中,如何通过小地方研究关联并解读国家与全球层面的大议题,将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围绕这一主题,2013年6月20日下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的阎云...
内容摘要:迈入21世纪,汉语海外民族志成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沿。随着中国学者开展的海外田野工作日益频繁,田野方法正在经受更严格的考验。本文从“越界”这一现...
内容摘要:开展海外民族志研究标志着新时期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一个新开端,即以全球各区域的民族、社会和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界、政...
【 内容提要 】与生物基因相类比,也存在一个可用来表征人类“文化本性”、深刻影响文化性质的基本文化单位——文化基因。人类文化可以在文化基因的认知与表述中得以重新考量...
内容摘要: 文化识别是个体基于自身既定文化和文化群体所形成的一种身份归属。与民族识别不同,它更多地体现出对于不同文化平等价值的尊重和个体选择的宽容。文化识别作为一种...
内容摘要:2013年6月17日晚,北京大学的高丙中教授在第二届海外民族志工作坊上发表了“海外民族志与中国社会科学”的讲话.他就海外民族志研究在中国人类学和世界人类学群中的定位...
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相比住在高度种族隔离地区的人,居住在种族混杂地区的人更容易消除种族偏见,不同种族间的群体互动有助于提高社会宽容度。 研究人员于2002—2012年间对德...
内容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我国跨国界而居的民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但民族学界对这类特殊群体的称谓不尽相同,主要有“跨界民族”、“跨境民族”和“跨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