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化是一个群体在其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凝练出来的价值观系统的高度升华与抽象。对人类学家来说,人们的一切行为和互动,都与文化相关,且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20世纪...
摄制于1992年的《最后的山神》,是一部讲述鄂伦春族老猎人(同时也是最后一位萨满)孟金福晚年生活的电视纪录片。孙曾田通过对孟金福夫妇在大兴安岭山林中历经冬夏的跟踪拍摄,...
内容摘要:彝族是复合型民族,彝族的族源是多元的。在地缘政治上,彝族的形成和古蜀国、楚国、滇国、夜郎、南诏均有关系;在具体族源上,彝族的形成比较明显地与羌、濮、昆、...
内容摘要:本文以挪威人类学家巴特的田野民族志材料为依据,介绍并评述了其两本主要著作:《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和《族群与族界》,侧重对其中的“行动者”和“族界”概...
内容摘要:宗教心理研究是对关涉人类宗教体验的所谓纯粹的"内在性"和"深蕴性"的探究。在裕固族的民族过程中,宗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裕固族妇女的宗教认知、宗教情感...
内容摘要:文章从多个层面对近年来西方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反思和再审视:诠释多元文化主义的历史语境与核心诉求,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攻讦加以反诘,对“多元文...
《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以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作为影片的叙述者和主要人物: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柳芭因为不适应城市生活,于1992年辞职回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世居的大兴安岭原始森...
内容摘要:经验理论是格尔茨所提倡的解释人类学的理论基石,其"近距离经验、远距离经验"的提法与"主位、客位"的人类学传统方法论模式有质的区别,是对后者在认识论层面的进一步...
内容摘要:受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印度移民在美国异域文化环境下日益重视维护印度教认同。他们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活动,建立印...
内容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民族间认同和国家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民族的特殊政治属性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却被公共服务理论所忽视。从政治性的视角解...
内容摘要:祭祀圈理论是台湾学者研究乡土社会的重要范式,它的提出是台湾学者对施坚雅的"市场体系"和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的重要修正。本文对祭祀圈理论进行了梳理,时该理...
内容摘要:“熔炉论”提出于美利坚民族身份构建形成之时、美国多元文化定型之际。作为一种平等而具有包容性的族裔同化理论,“熔炉论”历来遭到国内学界的误读,被视为文化中...
内容摘要: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是根植于生活。日常生活史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出发点,历史人类学不是...
内容摘要:新中国民族政策与理论体系建构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演变,近几年,对中国民族政策与理论的反思不断增多,...
内容摘要:本文用在国内两个族群--花腰傣和坳瑶中采集的田野个案,对国际人类学界主流的仪式定义进行分析和比照,对仪式的“技术性”与“超自然”、仪式的“神圣”与“禁忌”...
内容摘要:两极分化的经济结构对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危害极大。从极化理论的视角出发,以新疆为例,研究分析民族地区经济极化时空演变的特征发现,1995--2010年新疆区域经济极化...
内容摘要:土族村落土地利用方式上表现的三重同心圆结构,与信仰层面上三重同心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每一个村落空间结构以及空间概念体系是个体化的、局限的,它是村落文...
内容摘要:全球化不仅带来一体化,还带来了民族之间的分化,带来少数民族公民的政治、文化、生活、思维方式的嬗变,进而导致了民族国家权力的重置或者重构,甚至一些地方还产...
内容摘要:乌居龙藏是日本对东亚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进行调查研究的创始人,是最早以民间身份对台湾原住民进行人类学调查的日本学者。在开始于1896年的五年间先后四度的台湾...
内容摘要:细奴罗传说产生于唐后期,流传于滇西大理、巍山地区。结合地方文献分析细奴罗传说在现代国家背景传说的变迁过程以及细奴罗传说在现代传媒的作用下对社会的影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