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白馥兰的研究强调在“社会—技术体系”的象征维度和现象学维度,技术所承担的最重要的工作便是产出人以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由“技术作为文化”这一基本...
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对话尚没有真正开始。一个是关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宏大学问,尽管它会从细微之处注意到人性的张扬;另一个则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微观之学,强调实验...
摘要: 20世纪40年代由费孝通主持的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曾经出现过一批以城乡经济转型为主题的研究。由于这批成果,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一个高...
摘要 :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分类始于19世纪左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学者对知识分类的认知。经过200年学科划分的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国内在推行的“双一流”学科建设...
【摘要】基于田野体验和民族志洞见,探讨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下如何通过教研实践,超越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的二元论,拓展学科想象空间,进而提出构建具有公共性、前瞻性和...
摘要 :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的意义与其在人类学中作为一个研究侧面(分支学科)不同,由于它可担负起艺术研究从艺术物理层向艺术哲学层攀升过程中文化研究的功能,因而是艺术学...
摘要: 当代中国的乡土社会存在着两种权力“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的平衡与冲突,两种权力的博弈又集中地反映在三种“生态”,即政治生态、自然生态及人文生态之中。贾平凹在...
摘要: 在印度的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中,杜蒙对卡斯特体系的研究至今仍被奉为经典。20世纪60年代,受语言、学术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刚问世的《阶序人》并没有得到印度学界的重视。直到...
内容提要 :伊格尔顿将人类学批评列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四种形态中的首位,而文化批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批评在当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来看,它的研究方向...
摘要: 与在西方学界不同,在中国,文学人类学呈现出独有的蓬勃发展景象:它孕育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萌发于新时期文艺学的复兴、在新时期比较文学的学科建制中成型。历经七十年发展...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社会人类学界对于天人或自然文化对立的宇宙观展开了批判,其中,尤以“天人合一论”和“本体论转向”为代表。此前,社会科学的问题大多与造成“同而不和...
内容提要 :后现代人类学的认知论问题长期被学界的方法论视角遮蔽。从他者的“文化之镜”到“镜中之我”,后现代人类学并没有逃离与“他者”在双重想象中的僵化状态。处于世界...
内容提要 :美国人类学家在研究墨西哥城市底层群体的过程中提出了贫困文化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贫困文化论被一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引入用于指称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
【提要】人类学经典为产权研究提供了宝贵传统,可以概括为比较视野、基于民族志的经验研究和对产权社会嵌入性的强调。当代人类学产权研究发展了这些传统,同时摒弃西方中心主...
【摘 要】1981年,与国际人类学界失联30多年的中国人类学重建后,作为瑶族国际研究的开拓者、中国人类学进入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的带路者、族群理论应用的领航者,乔健先生在...
【摘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道路的修建和随之而来的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对一个族群、一个聚落乃至一个社区和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文章以道路作为切口探讨...
内容提要: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分为:学术准备、学术起步、稳健发展3个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可总结出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艺术人类学、社会发展中的艺术...
摘要: 文章以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同一性问题为起点,从“再概念化”的路径考察人类学民族志“田野”在新时期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发展中发生的移用与改造,及其所催生的复杂“田野”观...
摘要: 从历史形成过程、概念纠葛和本土化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学的构建与发展,并分析民族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深层次原因。认识主要有三点:首先,超大民族学科的形成完全受...
摘要 :中国的经济人类学在1930至1950年代初始阶段,便在结构功能方法的本土化中确立了人类学根基,产生了重视本土经验与当下实践的特点。1950至1970年代提出了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