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三明:名将还是名士? 东汉中枢还是认识到了关东兵将的无能是羌乱屡讨不平的原因之一 。115年起征用“长枪快马” 的边郡汉人和羌胡骑兵,尤以后者为主。对羌战争后期,护羌校尉营兵是主力,其构成就是湟中义从兵(羌化的大月氏后裔) 及其他羌胡。朝廷对凉州豪强、军事家族尚存疑虑,掌握军权的仍是关东内郡将领。 第四次羌汉战争(159-168年)爆发后,关东诸将又屡战屡败。朝廷被逼启用熟知羌事的凉州籍武将,这其中功绩最著者是”凉州三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前述西汉凉州名将都是以军人身份开始职业生涯——要么是精锐的皇家羽林和期门骑兵,要么也是军官和普通骑兵。但东汉中后期之后,以凉州三明为代表的凉州籍武将大多是从文官起步,后因军事才能被认可,才转为武将。 东汉凉州武将职业生涯起点 皇甫氏是安定郡朝那县的军事家族,也以家传儒学出名。皇甫规的祖父是度辽将军,父亲是扶风都尉,皇甫规早年曾任郡功曹等文职。张氏是敦煌郡渊泉县大族,张奂也从文官进入东汉官僚体系。段颎自少年时就擅长骑射,最初却是通过举孝廉担任宪陵园丞、阳陵令等文职。 皇甫规和张奂两人更是儒学造诣深厚的名士,这在”寡于学术“的凉州并不多见。皇甫规做过十四年的私学经师,精研《诗》《易》,教授学生三百余人。张奂专修《欧阳尚书》,他认为东汉学者牟建对尚书的注解《牟氏章句》浮辞繁多,将其从四十五万字删减为九万字。被宦官陷害后,张奂闭门教学,门徒千人,著有《尚书记难》。 凉州三明里学术最不济的段颎也“折节好古学”。 张奂 凉州三明从文转武的经历、以及较高的学术能力,显然是东汉武人地位下降、儒学士人主导政府下的适应性选择。即便军事能力出众,也必须具有儒学素养,才能与同侪、上司沟通顺畅,仕途无碍。事实上,张奂后来做上了位列九卿的大司农和太常,皇甫规死后也被追赠大司农。 皇甫规、张奂、段颎先后率领比前朝数量少很多、但更精锐的军队,打赢了第四次羌汉战争,东汉暂时摆脱了羌患。凉州三明达到了事业高峰,但他们被关东士人集团认可了吗?并没有!这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表现最明显。 168年,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两人位列党人“三君”)谋诛宦官,事泄。中常侍曹节等人假借皇权,“矫制”命当时在京的张奂与少府周靖率虎贲军、羽林军围攻窦武,窦武自杀,陈蕃也被杀。张奂进京之前,以“不事宦官” 被阉党贬斥,这样的政治立场,加上张奂的家族背景、学术文化修养与关地区东的党人名士没有实质差别,为何会在党人与宦官兵戎相见时,成为宦官的帮凶呢?被宦官蒙蔽是原因之一,但张奂何以对“ 名士有识所共闻”的义举茫然无知? 根据学者金发根的统计,东汉174个党锢人物大多数出自关东豫州的汝南、颍川,兖州的山阳和陈留,凉州和幽州等边州仅有一、二人,这正反映了凉州名士在名士集团中的地位。“边鄙落后”的凉州士人长期被名士主流冷落歧视,双方缺乏联系交流,张奂与陈蕃等党人领袖之间有严重隔膜,所以对他们的计划一无所知。 事后张奂悔恨不已,毅然站到党人一边,要求为窦武和陈蕃平反,并力挺其他党人,深遭宦官怨恨。皇甫规认为涉及党锢之祸的都是天下名贤,他作为凉州名士,竟没有参与,实在是耻辱。他费尽心思的血腥杀戮就是日后羌乱再起的原因之一。他进京后,立刻投靠阉党,官路顺畅,竟做到太尉。后因宦官王甫罪行被揭发,段颎遭牵连,狱中自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