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时左派同蒋介石斗争屡次获胜 为何仍无法倒(2)
迎汪是为了抑蒋,但是,汪精卫其人,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投机善变,并不是同蒋介石抗衡的理想人物。直到1927年下半年,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才痛苦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
1926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召开中央及各省区联席会议之后,曾经成立过一个议案起草委员会,成员为谭延闿、孙科、李济深、甘乃光、徐谦、鲍罗廷、顾孟余等7人。从9月14日起至29日止,共开过6次会。其间,左派曾拟提出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将中常会、中政会合并,另选13人组织政治委员会,它可以包括左、中、右三派,但主席及秘书必须是左派。左派的意图很清楚,即罢免蒋介石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张静江的代理主席职务。对此,张静江蛮横地表示,这次大会不能提到主席问题,不能反对蒋作主席,声言“请汪复职”,“不啻拥汪倒蒋,余誓以去就争”。会下,他又以“前方战事紧张”为理由,对鲍罗廷说:“要蒋先生辞去党政,无异反对中国革命,我们请你做顾问,并不希望你这样做的。”在张静江的逼人气势面前,左派决定退让,结果,提案委员会未能提出该案。
联席会议(全名为中央委员、各省区、各特别市、海外各总支部代表联席会议)于10月15日至28日召开,出席中央委员34人,各省区党部代表52人。由于中共中央会前指示各地组织“多派可靠、赞助汪的代表去出席”,“实在不得已再派我们同志去”,因此,会上共产党人占1/4,左派占1/4强,另有一些半左派,中派和右派仅占1/4。会议主要讨论了下列问题:
(一)国民政府发展案。9月9日,蒋介石曾致函张静江、谭延闿,内称:“武昌克后,中正即须入赣督战,武汉为政治中心,务请政府常务委员先来主持一切,应付大局。”18日,再电张、谭,声称:“中正离鄂以后,武汉政治恐不易办,非由政府委员及中央委员先来数人,其权恐不能操之于中央。”蒋介石的意图是运用党和政府的力量控制唐生智。中共中央看出了这一点,但担心国民政府迁汉后,“左派群众的影响越少,政策愈右,行动愈右”,因之,持反对态度。在讨论这一议案时,谭延闿作了说明,他认为:“现在的主要工作在巩固各省基础,这种工作以首先由广东省实施最为适宜”,迁到北方将与奉系发生冲突,“目前无急迁之必要”,“与其忙于迁移,不如先把各省的基础巩固起来”。会议一致决定国民政府仍暂设于广州。
(二)迎汪案。这是会上斗争最激烈的议案。事前,徐谦曾要求张静江早日发表蒋介石迎汪电,但张坚持在各议案之后再提出,并称,“汪系个人的事,不用过事张皇”。右派还扬言,要提出欢迎胡汉民案以为抵制。18日,江苏、上海、安徽、浙江4个党部将该案作为临时动议提出,内称:“当此党政发展的时候,蒋介石同志主持军事于外,一切建设政治与党务,非有能提纲挈领如汪同志者主持大计于内,不足巩固革命基础,实现党政真精神。”该案有山西、山东等25个党部附署。在此情况下,张静江才无可奈可地公布了蒋介石的电报,但又表示,不知何处可以寻汪,受到与会代表的嗤笑。会议决定推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简琴石、褚民谊5人会同张静江、李石曾即日前往劝驾。随后,江苏代表张曙时提出:此时非汪、蒋合作不可,应表示对汪、蒋同样信任,以免人家挑拨。甘乃光等附议。于是,会议又决定电蒋,“表示竭诚信任与拥护”
(三)中国国民党最近政纲案。中共中央在与共产国际远东局讨论迎汪问题后,即指示广东区委:“极力向左派表示诚意的合作,与左派共同制定一左派政纲,给左派一行动的标准;同时又使蒋不能反对此政纲,在此政纲之下表示我们仍助蒋。”联席会上通过的“最近政纲”即体现了中共中央的这一意图。政纲共105条,对内提出:“实现全国政治上、经济上之统一”,“废除督军、督办等军阀制度,建设民主政府”;对外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重行缔结尊重中国主权之新条约”。在妇女待遇上,规定“妇女在法律上、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及社会上一切地位与男子有同等权利”;在农民问题上,规定“减轻佃农田租百分之二十五”,“禁止重利盘剥,最高年利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保障农民协会之权力”;在工人问题上,规定“制定劳动法,以保障工人之组织自由及罢工自由,并取缔雇主过甚之剥削”。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精神而又能为各派所接受的纲领。
(四)民团问题案。当时,各地民团大都掌握在土豪劣绅手中,成为镇压农民运动,威胁国民政府统治的反动武装。会上,通过了甘乃光、毛泽东等提出的《关于民团问题决议案》,规定民团团长须由乡民选举,禁止劣绅包办;不得受理民刑诉讼;已有农民自卫军的地方不得重新设立民团;凡摧残农民之民团政府须解散并惩治之等。这就为改造民团、限制民团权力提供了根据,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