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国后,贵族私人拥兵的制度完整保留下来。而且,这些贵族清一色拥有自己的领地、牛马和民众。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众多贵族,尤其是最显赫的契丹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两大部落的王侯,都拥有大量私人武装。这些武装完全归贵族自己所有,兵员主要来自其所属部众甚至是奴隶。由他们自己组织、训练和供养。少则数百多则数千!
辽国早期,契丹人传统制度影响十分强大,尤其是贵族为维护自己利益竭力保持私家武装。这些军队始终是贵族私人财产。一旦国家发生战争,皇帝就将向王侯贵族发出征兵令。而贵族则有义务出兵或亲自领兵参战。而且不光出人,还要自己提供士兵所需战马、衣甲、兵器和口粮等。如果战斗中发生战损伤亡,皇帝将给于适当的经济补偿。而出兵尤其是亲自领兵出战的贵族,战争中拥有优先劫掠权,战后对战利品如财宝或奴隶则有优先挑选权。当时契丹国家正规军规模、数量有,而且军事制度还遗留有强烈的旧式色彩。因此,贵族王公军成为军队重要来源,成为辽国早期对外用兵的主力。在当时辽国军事和国家政治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贵族王公军不受政府管辖,因此经常成为诸王叛乱的工具。诸王都出身皇族或后族,而皇位又是那样诱人,谁都想过把皇帝瘾。既然手里有钱有地更有兵,那借此发动叛乱就是顺理成章了。于是乎,历次辽国内乱尤其是开国初期,贵族王公军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坚。动辄就会发生贵族王公军与皇家亲军之间的杀戮。而大量兵力散落在中央控制之外,对中央政权和皇权的稳定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对付诸王篡位成了历代契丹皇帝最要命的大事。
从辽景宗(灵云注:辽景宗自己就是政变后由权臣拥立的)起,在着名的女政治家萧绰一手策划下。辽国开始大规模改革,其重点就是打击、削弱诸王私家兵力。如此要命的举动自然引发了诸王激烈的反抗。萧绰对此拉一部分打压分而治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诸王势力。但灵云认为她的改革并不彻底。因为王侯有地拥兵不是后天产生的。他直接起源于契丹民族诞生时,是契丹民族的民族传统。也就是所谓的“祖制”。到萧绰时代已经整整延续400年之久!
萧绰虽然文韬武略,但她确实无力,更不敢从根本上撼动--因为这直接涉及整个契丹民族上层集团的根本利益,拥有不可能根除的强大势力。萧绰如果真如此,她就是要与整个契丹贵族集团对抗!这显然是不可想像的。事实上,萧绰也确实是无能为力--她竭尽全力的震慑了诸王。但当澶渊之战中她和朝廷被宋朝反包围在中原后。已经安分的本土诸王立即蠢蠢欲动图谋叛乱。这给了萧绰最沉重的打击。也是促使她最终放弃入侵中原野心最重要的原因。澶渊之盟达成后,萧绰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回国就是怕夜长梦多。当然,经过历代中央政府尤其是萧绰的努力。到辽朝中、后期,贵族王公军已经受到严重削弱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