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解密 >

揭秘民国第一案:土匪绑架外国政要为何?(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4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穷干变幻”是句卦辞。据说张聘卿为孙美瑶卜了一卦,“利在津浦”才是张聘卿真正的主意,他让孙美瑶“劫车掳票,迫官军撤围,就抚受编,仿尺蠖之曲”。
     孙美瑶对这个“围魏救赵”的策略如获至宝,马上依计而行。
     5月5日晚,孙美瑶率领800人的主力队伍,埋伏在了沙沟山铁路沿线的麦垄之中,静静等待着“蓝钢皮”的到来。在此之前,他已经派出30人乔装打扮在蚌埠站上车,作为内应。津浦线的一段铁路也已经被拆坏了铁轨。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蓝钢皮”列车行至此处,脱轨而出。孙美瑶率众一拥而上,“大功告成”。
     策划临城大劫案的张聘卿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有研究者据此为临城火车大劫案披上了一丝革命色彩。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山东建国自治军”的名号是孙中山通过张聘卿委派的。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史料佐证。
     纵观孙美瑶的所作所为,实在与革命联系不到一块。记者查阅到的资料显示,所谓的“山东建国自治军”成立于1918年,是孙美珠和附近的郭琪才、周天伦等另外4股土匪的头领盟誓组成,孙美珠当上了总司令。在“安民告示”中,“山东建国自治军”称自己的纲领为“打出一个清平世界”,但这伙人不是什么劫富济贫的好汉,干得最多的是打家劫舍、绑票勒索,一旦赎金没有及时送来,人质便会被砍指、割耳,甚至弃尸荒野。
     不过,手握上千人武装的孙美瑶,似乎与当时中国多方势力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这也给临城火车大劫案增添了不少想象空间。
     临城劫车案发生时任围剿官军营长的万伯龙后来回忆,临城劫车案发生两个月前,他所在团抓住了一个叫聂成章的嫌疑犯。聂成章招认孙美瑶已被段祺瑞招抚了,自己是受差遣去给孙美瑶送钱。段祺瑞是皖系,刚刚在直皖战争中失败,暂居天津,仍是中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与孙美瑶直接对敌的田中玉,恰恰属于直系。联想到直皖两派的矛盾,这种猜测似乎也非信口开河。
     这场劫案同样给国民党提供了抨击北京政府、直系军阀的一个契机。1923年5月10日,属于国民党喉舌的上海《民国日报》发表社论称:“‘北庭所属的兵就是匪,北庭和甚么巡阅使督军等就是匪首,’这种觉察,从今以后,在各友邦的脑府中,越发鲜明,并且已经直呼出来了。”5月15日,远在广州的孙中山在与记者谈论临城劫车案时,称临城劫车案的祸魁是吴佩孚。
     不管孙美瑶背后是不是真的还有更大的幕后主使,临城大劫案把当时中国政局搅得一阵波澜。
     第一轮谈判
     临城大劫案造成的政治压力,集中在了名义上主政中国的北洋政府头上,而总统黎元洪和总理张绍曾之间,正上演着激烈的府院之争。相对于国内反对势力的攻击,更让他们挠头的是来自外国公使团的强烈抗议。
     临城劫车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驻北京外国公使团在一个月中连续召开了十多次联席会议,向北洋政府发出抗议照会,要求限期营救人质、对死亡外国人从优抚恤等。5月7日和8日两天,驻扎在上海的多国军舰纷纷起航前往南京,声称“必要时即行登陆”。
     公使团除了提出严重抗议外,5月9日更对北洋政府发出措辞严厉的通牒,“所有现在匪徒手中之外人生命,贵国政府当负其责。并决定以本月十二日夜十二时为限,须将被掳各人全数救出,如逾时限,每二十四小时,当要求按时增加之巨额赔偿”。
     北洋政府慌了神,国务总理张绍曾召集了一次紧急国务会议讨论此事,但这次会议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建议,张绍曾在会后给田中玉发了份态度模糊的电报:“匪势浩大,非跟踪追缴不能追还被掳之人,而操之过急,又恐于旅客生命发生危险。此事关系外交至为重大,现公使团已当面提出严重抗议,究应如何办理,方为妥善之处,希公同筹划,俾策万全。”
     这份“你自己想办法”的电报自然不能给田中玉提供什么良策,即便北洋政府态度明确,田中玉也未必会执行——真正能给他下命令的是曹锟。曹锟是直系军阀首领,当时身在保定,正觊觎着大总统的位子。曹锟也“急欲于举行大总统选举之前,将本案告一段落,以全对外之体面”,所以也给田中玉发了份电报:“准外交部齐电各节,荩筹周密,务祈先以和平手段救出被掳旅客,再行进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