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学者金耀基:辛亥革命诞生的共和是个早产儿(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6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废科举与辛亥革命一样重要

时代周报:君主立宪也是晚清许多人探讨的一条路子,在1911年以前,为何君主立宪与共和革命两种声音都在中国此起彼伏?为何最后革命压倒了立宪?

金耀基:君主立宪是康梁的路子。君主立宪维持了君主的位置,但统治的权源还是来自于人民。清末,满族皇权衰败,国势危殆,以族国前途为念者,皆有救亡图强之心,当时就出现了康梁的君主立宪和孙中山的共和革命两种声音、两条路子。前者是英国政治现代化之路,后者则近法国政治现代化之路。辛亥革命之前有过几次起义,都告失败,相对而言,君主立宪这条改革之路由于朝野相呼应,势头较好。在日本的留学生中,君主立宪派的声望也是高过孙中山的革命派的。但是,清廷改革的步伐太慢,也太迟,慈禧死后,君主立宪之路已到尽头,立宪派中人也越来越多同情、认同革命一路。而革命派在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精英壮烈牺牲,碧血黄花,感天动地,像林觉民写的《与妻书》,谁读之能不动容?这些精英为革命成仁之精神与谭嗣同为维新改革而赴义之精神,同样感人至深,对世人的震撼当然很大。

鸦片战争丧权辱国之后,一败再败,国将不国。王朝的合法性,统治的权威性,基本上已经衰败了。李鸿章说这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个大变局里,清皇室也知道非改革不足以适应危局,到了清末,即使慈禧也同意了君主立宪,此即所谓“晚清新政”。新政中有一项我觉得是大手笔、大事件,就是1905年的“废科举,设学校”。就我记忆所及,好像张之洞、袁世凯都是推手。“废科举,设学校”是中国文化、学术的“现代转向”,即是从经学到科学,所以,我是把1905年废科举一事看作跟1911年辛亥革命一样重要的。

时代周报:“废科举”促进了学术进步?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三个主旋律是: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由洋务运动开启;二、从经学到科学,由废科举、设学校开启;三、从帝制到共和,由辛亥革命开启。洋务运动开启中国军事国防的现代化,此后扩及修铁路、电报、电灯、媒体等工商业领域,一直延伸到今日。百年来,中国从农业文明一步步走向工业文明。诚然,洋务运动本身是失败的,甲午一战是失败的表征,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之路。讲到晚清新政,1905年的“废科举、设学校”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一个现代转型,中国过去的教育与科举,都以四书五经为核心,1905年以后,学校里的课基本上转向科学如数学、物理等,经学在大学里已退出了。诚然,新政的“废科举、设学校”对于清廷命运没有发生太大作用,这件事其实做得太迟,也不够,但这件事却开启了此后百年学术、教育、文化的变化,意义深远。

中国文明的转型中,政治转型的主旋律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所开启的。辛亥革命之后,帝制是已经过去了,中国已经命定地走向共和之路。共和的价值没有人会反对,可以说,没有人会公开说:“我是反民主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口号与孙中山在辛亥首义后说“人民都是皇帝了”,皆是民主真谛的诠释。

所以,在意识形态上,在观念价值上,民主共和的理念是胜利的。我要指出,君主立宪与共和革命固然是救亡的两条路子,但两者所立的政治体制都是独裁、专制的反义,两者实际统治的权源都建立在民意之上。君主立宪中的君主只拥有一些象征性的权力,是族国的认同对象。在英、日、泰三国,君主权力是有别的。这两条路子的最大分别,一是体制内的改革,一是体制外的革命。清末,体制内的立宪之路断绝后,立宪派也就转向革命派了。所以,武昌首义后,全国十几个省都纷纷响应,其中大都是立宪派人物。君主立宪之路,重要的是清贵胄(慈禧已死)自我断毁的。在这里,也值得提出一点,君主立宪派虽然把皇权稀释了,但君主的大位仍然是满族帝系中人来坐,并且是万世一系坐下去。这在当时有强烈排满大气候下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在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中是不存在的。这是清末君主立宪运动不能成功的另一个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