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新中国史学50年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河北学刊》 吴怀祺 参加讨论

新中国50年的历史学与共和国历史一样,走过的历程风风雨雨,有发展、进步,也有挫折、失误。机遇与挑战并存。回眸50年史学,我们有很多思考。在告别20世纪、即将迈入新世纪之门的时候,总结一下50年史学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新世纪史学提出一些想法,是理之当然、事之必然。
    一、在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
    一百年的史学前50年,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以“五四”为界,分成前后期。后五十年的史学,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以十年“文革”结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成前后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中国历史学是在艰难曲折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学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新的风采。如果细一点,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历史学虽受到“左”的路线干扰,但从全局上说,历史学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文革”十年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它给中国社会,也给中国史学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留给人们的是痛苦的回忆。 1976年“文革”结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的二十多年史学如果再细分,可以以1990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1990年以前,是在反省和各种思潮碰撞中向前发展;1990年以后,历史学是在重新学习与深化认识中开拓、发展。
    为了简要地说明问题,我想还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把新中国史学分成前后期进行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史学和前50年相比,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这是百年史学发展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可以说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学习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研究指导,基本上成了史学工作者研究的一种自觉,不说全部至少大多数史学工作者在主观上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为历史的研究和指导,从全局上说,是没有争论了,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主观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研究中国历史,并不等于大家对历史的看法没有分歧了。一个十分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每一个时期史学界都是提倡以唯物史观作指导,但每一个时期的史学变化与进展却大不一样,这是其一;其二,研究者都说自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研究,但每一个史学工作者对历史的看法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怎样才能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于对这样根本问题理解存在差异,加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历史研究的结论不会是一样的;还应当指出,很多史学工作者对一些问题的回答往往受一个时期的政治变动的影响,这些都波及到每一个阶段史学发展的走向。尽管如此,广大史学工作者在思考中国历史的具体道路与特点、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历史学工作方面,还是做出了巨大努力,从而显示出新中国史学的特色。
    一是探索中国历史行程与中国历史的特点。五六十年代的史坛争鸣相当激烈,古史研究中的争论有所谓的“五朵金花”: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及汉民族形成问题;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在近代史方面有近代分期诸问题。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争论、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争论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争论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阶段与特点的争论,是中华民族历史主体的特点的争论。
    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论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而是中国近代史学争论的延长。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久,对于中国历史行程就有了不同的理解,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李达等对中国古代、近代历史行程都有着自己的论述。本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性质”的论战,更是把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成了国际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历史与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关系到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理论思考。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延安地区还是重庆地区的史学工作者,对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看法明显地存在着分歧。新中国初期关于中国古史分期的争论,是过去历史问题争论的延长,不同的是,新中国史学工作者是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有共同行程的基础上,各自论说了中国历史的具体过程和特点。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魏晋封建说、春秋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以及东汉封建说等等。各家虽然说法不同,但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为指导,从生产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各个方面包括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提出自己的思考。尽管在理论的掌握上、在史料的运用上、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存有差异,但在主观上都是要以唯物史观的原理去分析问题,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来解决中国古史问题。争论激烈,从一个方面表现出史学工作者对唯物史观学习的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