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余音袅袅 当秦王政以金戈铁马统一天下的时候,“氏族时代”已经是明日黄花了。若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言,秦的统一即标志着一个与“氏族时代”相对应的“编户齐民时代”的开始。然而,作为一个历史时代,它是不会一下子就从传统中销声匿迹的。氏族(宗族)以及宗法观念在秦汉以降很久,还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影响着文化观念。 在编户齐民时代,普通劳动群众往往身兼“齐民”与氏族(宗族)成员两种身份。在国家政权与宗族权力之间,前者更有权威性,《荀子·大略》篇载:“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三命,族人虽七十,不敢先”,证明这是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奠定了格局的事情。秦汉以降,民众有邻里乡党比邻而居者,亦有聚族而居者。宗族往往成为国家政权的补充力量,领导宗族者多为年长德高望重者,称为“族长”或“族正”。清代规定:“聚族而居,丁口众多者,择族中有品望者一人,立为族正,该族良莠,实令查举。”①这类“族正”,与官府之下的地方基层小吏有着类似之处②。然而,宗族的有些基本原则也有不变者,同族之人相互帮助义务就是长期坚持的一项。同族之人,有丧事时,依血缘关系的亲疏服丧,墓地多聚族而葬③。宗族世代繁衍,则立族谱排比世系。为了防止假冒,南北朝时期还曾有专门官员负责进行族谱及族人身份的核查事宜。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篇谓:“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同族之人有着自然亲近的情感。名门大族往往以高贵的族望而自诩。与国家政权基层机构并存的宗族,由于它是稳固国家统治的一个因素,所以国家政权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对世家大族采取敌对措施。有些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权甚至建立在世家大族支持的基础之上,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为典型。《白虎通·宗族》篇谓:“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这时所讲的族人中这种友爱联系不唯汉代如此,而是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现象,它是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支柱。 总之,我们提出“氏族时代”的问题进行探讨,其学术意义大概在于研究社会结构在长时段里面的根本特点,从而对于社会性质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越出社会性质问题的范围从新的角度进行考虑,或许相关的研究便会有新的启示和进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