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史前音乐文化区及相关问题初论(之一)(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华夏考古》 黄厚明 参加讨论

b.郭天锁,陈嘉祥。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1):3~25.)。
    仰韶文化的音乐发展水平较前期已有很大的发展,表现在乐器上不仅出现了人工的制作材料,而且乐器的种类也明显增加。现已出土的乐器有陶埙、石哨、陶哨、陶铃、陶响器、龟响器、角状陶号、陶鼓等。发现陶埙的地点主要有陕西西安半坡(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1~320.)、临潼姜寨(注:半坡博物馆。姜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66~267.)、甘肃秦安大地湾(注:张朋川。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塑。中国文物世界(香港)。1989,(58):43~48.)、山西万泉瓦渣斜(注:卫聚贤。中国考古学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60.)等文化遗址。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外型呈橄榄状,体中有一个开口于上下两端的“<”形管腔,经测定能发出相距小三度的二音。姜寨遗址出土的陶埙共3件,分二式:Ⅰ式外型亦呈橄榄状,中空,上端有一吹孔;Ⅱ式呈蒜头状,中孔,上端有一吹孔,中腹有两个高低不等的音孔。此外,在姜寨遗址还出土一件石哨,呈管状,中部一侧有一吹孔。大地湾遗址出土陶埙1件,外型呈鱼形,中空,四面有吹孔和音孔。瓦渣斜遗址出土陶埙2件:一件呈平底卵形,腰部有一个圆形音孔,经测定能发出相距小三度的二音;另一件呈球形,腰部有两个并列的圆形音孔,经测定能发三音。陶哨仅见于河南渑池,形呈两端稍细、中部略粗的圆管状,中空,腔壁笔直,两端开口(注: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8.)。仰韶文化陶铃主要见于郑州大河村遗址(注: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3):301~376.),其中2件属于第三期,一件属于第四期,其形制呈椭圆形,喇叭口,平顶上有两个小圆孔。陶响器分别出自临潼姜寨(注:半坡博物馆。姜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266~267.)、陕西铜川李家沟(注:西安半坡博物馆。铜川李家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4,(1):5~33.)、河南唐河茅草寺(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唐河茅草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5,(1):1~3.)、寨茨岗(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唐河寨茨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3,(12):641~645.)等仰韶文化遗址。姜寨遗址出土陶响器2件,皆为泥质红陶,其中一件形似两个圜底浅腹盆相扣,中空,轻轻摇动,可发出清脆的响声;另一件形似橄榄,两端圆尖,鼓腹,器略扁,外表凹凸不平,中孔,摇动亦可发出沙沙声。李家沟遗址出土的陶响器为圆形,中孔,器表饰有锥刺纹,内装小陶丸,摇之可听到声响。此外,在临汝大张水库出土一件四孔器(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临汝大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6):1~4.),外形呈船形,中空,是不是陶响器目前尚难断定。龟响器出土于河南淅川下王岗(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王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38.)和陕西郑县龙岗寺(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龙岗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230.)遗址,皆为随葬品。角状陶号见于陕西华县井家堡仰韶文化墓葬(注:贾麦明。罕见的新石器时代角状陶号。文物天地,1990,(4):7.),其外形呈弯曲的圆筒状,与去尖的牛角形状相似,在出音口一侧有两个小孔,估计是作穿绳系带之用。陶鼓出土的数量较多,约有20余件,主要集中在河南内乡朱岗(注:修海林,王子初。看得见的音乐乐器。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3.)、郑州大河村(注: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3):301~376.)、郑州后庄王(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后庄王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88,(1):5~12。)、临汝大张水库(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临汝大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6):1~4.)、新郑唐户(注:赵世纲。仰韶文化陶鼓辨析。华夏考古,1993,(1):69~73.)、甘肃秦安大地湾(注:甘肃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2):1~12.)等遗址。陶鼓可分三式:Ⅰ式和Ⅱ式各一件,分别见于朱岗和大地湾遗址,前者为泥质红陶,鼓身作筒形,鼓面作喇叭状,在鼓面与鼓身结合处外部有突起“齿纹一周”,鼓面绘制黑色的柳叶纹;后者为直口、深腹、平底,颈部附加3个用于蒙革的角状钩纽,高65厘米,直径20厘米。Ⅲ式陶鼓多为灰陶,素面或饰绳纹,大口,亚腰,尖圆底,口沿外饰一周鹰咀状凸钮,腹壁或器底有一个以上的穿孔。需要指出的是,Ⅲ式陶鼓都是兼作葬具使用的,鼓腔内大多有尸骨遗存,一般无随葬品随葬。以大河村遗址为例,该遗址出土的三件陶鼓分别发现于W1、W2、W117。W1、W117陶鼓与陶鼎或陶罐扣合东西置放,内堆松软的灰土和一件小孩骨骼,鼓腔内无随葬品。W2陶鼓作为葬具与陶豆扣合东西置放,内有三具小儿骨骼,亦无任何随葬品。陶鼓被用作葬具的事实,表明当时的人们在丧葬活动中已经开始使用乐鼓。
    除上述发现的乐器遗存之外,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一组用碳黑绘制的地画(注:甘肃文物工作队。大地湾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2):1~12.)。该画面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两舞蹈者形象,皆左臂举顶,右手叉腰,双腿交叉,足跟着地;下部为一略向右上方斜的黑色长方框,框内画有两个类似动物的形象,左边的一个头近圆形,头上方有一只向后弯曲的触角,身躯呈椭圆形,有弧线斑纹,身上侧绘有两条向后弯的腿,身下侧绘有四条向右弯的腿,身后有一条向后弯的长尾巴,右边的一个头为椭圆形,头上有三条触角,弧形呈扇形分散,身上绘有向不同方向弯曲的四条腿,身下侧是四条向前弯曲的腿。关于这幅地画的含义,学术界存在多种认识。宋兆麟先生认为“大地湾地画题材主要是对祖先或已故亲长的一种悼念,人们表演的正是丧舞”(注:宋兆麟。中国风俗通史——原始社会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03.)。张朋川先生认为“地画中的人物表现的是祖先崇拜,方框内是这个民族图腾神的动物形象”(注:张朋川。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原始社会居址地面。美术,1986,(11):51~55.)。李仰松先生认为“地画是原始社会晚期施行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注:李仰松。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晚期地画研究。考古,1986,(11):1000~1004.)。上述说法孰是孰非,单就目前材料尚难作出判断。不过,从仰韶文化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这应与当时宗教仪式中的音乐活动有关。
    庙底沟二期文化具有仰韶文化向中原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也有研究者将它归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在该文化分布范围内,目前发现的乐器种类有陶埙、陶鼓,陶钟等。陶埙发现一件,见于山西垣曲丰村,近似扁卵形,器身有吹孔(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垣曲丰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集刊,1987,(5):27~38.)。陶鼓共出土4件,分别见于陕西商县紫荆(注:商县图书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陕西商县紫荆遗址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81,(3):33~36.)、武功浒西庄(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1~269.)、河南渑池不召寨(注:J.G.Andersson,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PL.104,1.)、甘肃宁县(注: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宁县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3,(10):869~876.)等遗址。紫荆遗址出土的陶鼓器体较大,形制规整,冒革部位的鼓口呈圆钵状,未设置悬挂的耳钮,有散音孔2个。浒西庄遗址出土的陶鼓是一件残器,小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粗孔,器表饰篮纹,似为鼓腹。不召寨遗址出土的陶鼓形制大致与浒西庄相同,为长圆腹,腹部有四个小孔,器底设孔。宁县遗址出土的陶鼓敛口束腰,口沿外饰一周泥铆状突钮,底部一周指压纹,下腹有穿孔一个,其形制同于紫荆遗址出土的陶鼓。陶钟仅发现一件,出土于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第387号灰坑(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54.),其顶部有柄,呈圆形,器壁斜直呈梯形,钟口外侈,中空,顶部有穿孔直通钟腔。
    中原龙山文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括客省庄二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以及陶寺文化(山西龙山文化)。这一时期发现的乐器材料主要有陶埙、陶鼓、木鼓、石磬、陶钟、陶铃、铜铃、陶响器、陶号等。出土陶埙的地点有河南郑州大河村(注: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3):301~376.)、尉氏桐刘(注:方建军。先商和商代埙的类型与音列。中国音乐学,1988,(4):120~130.)、山西太原义井(注: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讨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文物,1978,(10):54~61.)、万泉荆村(注:吕骥。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讨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文物,1978,(10):54~61.)、襄汾陶寺(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1):30~42.)、襄汾丁村(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10):882~891.)等。陶埙特征较为一致,外型多为卵形,一端有一平面,另一端有一吹孔,埙身有一个或二个不等的圆形音孔。陶鼓和木鼓皆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鼓共6件,形似葫芦,有细长和粗胖两种,圆鼓腹,腹底中央凸出一短管,周围又有三小孔,颈腹之间置双耳。从出土情况看,六件陶鼓完整者4件,其中3件出土于大型墓,一件出土于中型墓。木鼓(鼋鼓)2件出土于陶寺大墓M3015中,外壁施粉红或红底色,以黄、黑、白、蓝等色绘成风格神秘而又森严的图案花纹(注:a.黄石林。陶寺遗址乃尧至禹都论。文物世界,2001,(6):21~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