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遗址第二、三次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45~56.)、邹县野店(注: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90.)、兖州王因(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70~272.)、茌平尚庄(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茌平尚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5,(4):465~486.)、江苏邳县刘林(注: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65,(2):9~34.)、大墩子(注:a.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2):9~29. b.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集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27~41.)等遗址皆有发现,一般是腹甲和背甲共出,内装小石子等,龟甲上多有穿孔。 龙山文化出土的乐器有陶埙、陶铃、陶响器等。出土陶埙的遗址有山东潍坊姚官庄(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姚官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5)。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83.)、禹城邢寨汪(注:德州地区文物考古队。山东禹城县邢寨汪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1983,(11):966~972.)两处。姚官庄遗址出土的陶埙呈圆球形,内空,顶部中央有一个圆形吹孔,近旁一侧有一按音孔。禹城邢寨汪遗址出土的陶埙呈卵形,平底,一端略尖,有一吹孔,腹有两音孔。陶铃仅在山东章丘宁家埠遗址发现一件,器形正面略呈方形,椭圆形口,顶部有两孔,器表饰人面纹。出土陶响器的地点有山东日照东海峪(注:日照市图书馆,临沂地区文管会。山东日照龙山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6,(8)680~702.)、章丘城子崖(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写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胶南西寺村(注:《中国文物精华》编写组。中国文物精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等,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器形中凸边薄,平面呈椭圆形,上镂4个小圆孔,周边有两处用手捏制的凹口,剖面似杏核形,内空,里面有多粒陶丸。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形状如龟,扁圆器身分制成阴阳两面,阳面磨光凸起形似龟背,阴面粗糙略凹形似龟腹,器身长条形的突形似龟头、龟尾、龟足,内空并装有数粒陶丸。西寺村遗址出土的陶响器形似蚌壳,内空,器身下腹有4个规则的小孔,内装数粒泥丸。 (三)甘青区 该区主要在甘肃、青海境内,以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马家窑文化的乐器种类有陶鼓、陶响器、陶哨铃等,其中陶鼓和陶响器是该文化最为流行的两类乐器,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出土陶鼓的地点主要有有甘肃永登乐山坪(注:a.尹德生等。原始社会晚期的打击乐器——兰州市永登乐山坪陶鼓浅探。史前研究,1988:152~162. b.马德璞等。永登乐山坪出土一批新石器时代陶器。史前研究,1988:203~211. c.尹德生,甘肃新发现史前陶鼓研究。考古与文物,2001,(2):31~35.)、通渭李家坪(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牛家沿(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定西堡子坪(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陇西堡子坪(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青海民和阳山(注:青海省文物工作队。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5):388~395.)等。陶鼓可分为三型:A型呈喇叭形,有上下两口,上口较大,口沿外饰一周鹰咀状钮,下口较小,口部微收,中部为直筒形,在器身两端有一环纽,外壁施黑红两色彩绘,图案有三大圆圈连续漏纹、三角形锯齿纹、平行锯齿纹、网格纹等。此鼓是马家窑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目前发现的数量已有30余件。B型为圆锥状,侈口,束腰,折腹,尖底,通体饰绳纹,口沿以下颈腹部饰十几个尖状乳丁纽,腹部有一散音圆孔。C型为深腹、平底陶鼓,直颈较长,折腹或弧腹,口沿外饰一周方形扳钮,肩、腹部有1~2个散落圆孔。陶响器的出土地点有甘肃皋兰东乡(注:尹德生。甘肃出土的几件原始打击乐器。西北史地,1987,(2):91~95.)、糜地(注:陈贤儒,郭德勇。甘肃皋兰糜地趼岘新石器时代墓葬清理记。考古通讯,1957:7~8.)、兰州红谷土谷台(注:甘肃省博物馆等。兰州土谷山——马厂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3,(2):191~222.)、临洮寺洼山(注: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1949,(4):95~101.)等,其形制各异,可分为四型:A型主体呈穹窿型,平底,中空,内有陶质或石质弹丸若干,器底和器身有大小一致的小孔。B型器形呈橄榄状,略扁,中空有丸,器身有4个小孔。C型主体呈圆筒状,内空有丸,上下两头略向内收,中部稍稍突起,其上自然延伸一个扁平的弓耳形握柄,与上面之间镂空。D型为圆头、细直柄、小喇叭尾,形似哗啷棒,圆头中空有丸,无孔眼,器身绘有竖条纹和十字纹。陶哨发现于甘肃泾川刘家沟,该器塑半胸式像,兽头上部已经残,尚存鼓出的双眼下半部,宽嘴露齿。平底处及背后各有一孔,空腹,内装石子,摇之作响,吹气入孔,则可发声(注: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140.)。 除乐器之外,马家窑文化还发现两件舞蹈纹彩陶盆,一件出土于青海大通孙家寨遗址,另一件出土于青海宗日遗址,皆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画(注:a.青海文物处考古队。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文物,1978,(3):48~49. b.青海文物管理处等。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5):1~14.)。孙家寨彩陶盆舞蹈图案位于盆内壁上部,共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图案,每组5人,画中舞者手牵着手,面向左方,头饰摆向右方,尾饰摆向左方。宗日彩陶盆所反映的内容与之类似,于盆内壁精绘两组舞蹈人像,每组12人,均着宽松短裙。舞蹈图案彩陶盆这种整齐划一、牵手而舞的群舞形象,生动再现了文献中记述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那种欢乐热烈的舞蹈场景。 齐家文化是马家窑文化的后继者,目前发现的乐器种类有陶鼓、陶响器和石磬三种。陶鼓发现于甘肃庄浪程家小河村,形制同于马家窑文化A型喇叭形陶鼓(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编写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127.)。陶响器的出土地有甘肃永靖大何庄(注:J.G.Andersson,Prehistoric Sites in Honan,P.68,PL.72,1947.)、通渭张家湾(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定西渭源灰堆山(98)、张家湾(注:何钰。定西地区出土的陶质乐器。文物,2001,(5):48~50.)等遗址,按形制可分四型:A型体似覆豆,侈口,束腰,高圈足,豆柄中央有一小孔,内装弹丸。B型为圆球形,厚壁空心,内装沙粒,器表有多个镂孔。C型为带柄球体,柄把已残缺,腹中空,内置小丸,器表镂刻30多个小孔。D型为圆柱体,直腹,有上下底,壁腹中央有2个穿孔,空腹置丸。石磬仅一件,发现于青海乐都柳湾遗址,该石磬呈三角形,单孔,一端已残,敲之有声(注: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等。青海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32~2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