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社会变迁”笔谈(之一)(6)
唐宋时期文化面貌的局部更新 王永平 唐宋时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但是,唐、宋社会的文化面貌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最早注意到这种不同时代特色的学者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内藤湖南先生,他在上世纪初首倡“唐宋变革”说,他从文化史观的角度出发,提出唐宋在学术文化等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始”,其间唐末五代是“一段过渡时期”。内藤提出的所谓“中世”相当于封建时代,“近世”可以理解为“接近于资本主义的时代”,他把宋以后的社会和辛亥革命以后的现代中国看做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他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甚至“类似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胡戟等:《二十世纪唐研究》第21、30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这种观点提出以后,在国际汉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后来“唐宋变革”论(或曰“唐宋社会变迁”说)的滥觞,由此还引发了关于唐宋社会性质的热烈讨论。后来诸多持“唐宋文化变迁”说的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内藤学说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台湾学者傅乐成先生又提出有关“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看法。他认为唐、宋各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前者兼容并蓄,外来文化激荡较多,文化精神较为开放活泼;但在安史之乱后,逐渐回归中国文化本位,儒学复兴。因此宋代可称为中国近世本位化之建立期。(傅乐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国立编译馆馆刊》1972年第1卷第4期)综观诸论,大都肯定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了重大变迁,但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文化的这种变迁还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上的根本转变,因为从本质上而言,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的转换,应该取决于这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本转变。从这一点上来说,唐宋社会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还不具备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根本转变的社会环境。由此看来,唐宋文化的变迁与其说是文化类型与文化模式的转换,毋宁说是中古文化面貌的局部更新更为贴切。 一唐宋文化的不同时代特色 唐宋时期文化面貌的局部更新从许多方面反映出来,其中唐宋文化的不同时代特色表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文化气派和文化精神上来说,唐、宋文化面貌具有很大的差异。文化气派和文化精神是一个时代文化积淀的反映,也是一个时代文化面貌的最重要的体现。唐文化气度恢宏、高昂壮丽,具有史诗般浪漫的文化气质,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这一时期,随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空前高涨。社会上普遍奔涌着昂扬奋发的意识,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一种高亢、明亮的时代特色。开放的唐代社会,其文化精神颇有可足称道者,开明宽松的文化氛围、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丰腴富丽的独特风格,最能体现这一时期高昂壮阔的时代精神。宋文化则始终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透露出理性般深沉的文化气质,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经世观念极强的时代风貌。两宋时期虽然创造出了中古时期最为先进、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却是中古史上著名的“积贫积弱”时期。这种表面上的社会繁荣与现实中的内忧外患互为表里,就形成了宋文化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宋文化还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具有浓厚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预示着中国的封建文化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局部更新和“丕变”过程,形成了宋文化“变古”的时代特征。 2.从文化成就上而言,唐、宋虽然同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灿烂时期,但是它们所取得的文化成就,无论从内涵上,还是从深度、广度上,都是各有千秋的。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阶段性集大成时期,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32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唐文化总结和继承了汉魏南北朝以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又吸收了当时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精华,造就了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内各部门的大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高峰。宋文化是中古文化全面成熟、大放异彩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鼎盛期。陈寅恪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化时曾经提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77页)的确如此,中国文化发展到宋代日趋成熟、精细,在许多领域都达到极盛,可以说宋文化是中古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篇章。 3.从文化创造的风格上来说,唐、宋两朝也具有明显的不同。唐文化风格高亢、明朗、热烈、奔放,宋文化淡雅、舒缓、精致、细腻,这种不同风格的文化创造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由此造成了文化创造的时代氛围也颇不相同而产生的。唐文化创造的时代氛围相对宽松,少有禁忌,言论著述和思想信仰有较多的自由,政府也鼓励文化创作的多途发展,这就形成了唐代文化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宋代则不然,随着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的强力干预政策也较过去有所增强,文化创造中的禁区也日益增多,人们害怕动辄得咎,因而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抨击越来越少,歌颂明显胜于暴露,“资治”与“经世”意识极为浓厚,这就形成了宋代文化精致与内省趋势的发展局面。在这种不同的社会氛围之下,唐、宋文化创造的风格自然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唐人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注重直观体验,直抒胸臆,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宋人则注重内心感受,委婉深沉,感情细腻真挚。这种不同的文化创造风格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这说明唐宋文化面貌的确发生了局部变化。 4.从文化人的时代气质上而言,唐、宋两朝也具有显著的差别。唐代是在经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之后建立起来的胡汉一体的大一统王朝,由于受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人“大有胡气”,尚武豪放,“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受此风气的影响,唐代文人知识分子普遍具有一股劲健豪侠之气,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纷纷投笔从戎,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平生的理想与抱负,“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便喊出了这一时期一代文人的心声。另外,由于唐代文网的宽疏和文禁的松弛,使唐代士人普遍具有一股傲岸自负的狂狷气质。这种气质使得唐代士人充满了文化创造的活力,他们积极探索创作道路的多样性,在文化创作时往往能够直抒胸臆,毫无扭捏猥琐之态,“他们的文化创作因而充满着自然真挚的美与清新纯真的气息”(林正根:《论纳异心态与唐代气魄》,《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宋代是在经过唐末五代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统治者鉴于藩镇割据与军人跋扈的历史教训,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在分割军权、压抑武人政治地位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科举制度,广泛吸收文人知识分子参加政权,逐步确立起了文人当政的文官制度。文人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重文轻武”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宋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诱惑,整个社会普遍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认识,走科举入仕成为宋代文人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而武人的政治、社会地位则越来越低,以致后来出现了“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好女不嫁当兵郎”这样的民谚。如此的时代文化氛围,使得宋代与前代相比,文人意识更为自觉,他们的文化创造活动,也因此渗透着更为强烈的文人气息,他们创造出来的宋代主流文化(如理学、诗、词、文、赋、书、画甚至文人生活等)呈现出浓郁的精致、高雅、含蓄、内省的审美趋势。 以上所论及的唐、宋文化的不同时代特色只是从总的方面而言的,其实具体到文化领域内的各个部门来说,这种差异和区别还是颇不易界定的,因为说到底宋文化毕竟还是在继承前代已取得的文化成就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不过,宋文化不是简单地继承前代已有的文化成果,更不是前朝文化的余绪,而是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发生了量变过程中的局部质变,从而使得唐、宋两个朝代的文化显示出了某些阶段性的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