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古社会变迁”笔谈(之一)(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月刊》 张国刚 谷川道雄 参加讨论

大量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农业经济的起步阶段即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但后来却逐渐拉开了距离,以致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一方面称赞北方“膏壤沃野千里”或“膏壤千里”,另一方面却以“楚越之地,地广人稀”、“地薄、寡于积聚”、“或火耕而水耨”之类的词句描述南方地区;直到魏晋时期,东南地区仍然“人无牛犊”,沿袭过去“火耕水耨”的农作方式。对于这种明显的反差,我们可从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加以解释。众所周知,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的水、热、生物资源更加丰富,从理论上说,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生态环境优势。但是,优势的利用和发挥需以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条件为前提。在铁制农具和牛耕发明与推广之前,森林茂密或者低湿沮洳的南方地区与土质松软、森林覆盖率较低、大型乔木较少的北方地区相比,土地开垦更加困难。此外,还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很值得重视。例如,与地势相对高燥并且一望平川的北方相比,南方既多“水乡泽国”又多山川阻隔,发展交通比较困难,不利于区域经济和文化交流;再如,南方地势卑下、气候湿热,人民更容易蒸成疾,这显然更不利于人口增长;又如,与北方相比,南方拥有更加丰富的天然食物资源,所谓“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因生存压力而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较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早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及至中古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北方社会的巨大变动引发了南方经济的连动:汉族人口大量南迁,既增加了南方地区的生存压力,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条件,包括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以及比较高级的生产组织方式等等,南方地区的人口——资源——技术——经济间的关系与前代相比大不相同。更兼自六朝至于唐代,南方社会一直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的积累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故自六朝开始,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势逐渐得到发挥,长江中下游逐渐成为比较发达的经济区域,《宋书》卷五四《孔季恭传》中的史臣之论虽不免有些夸饰,但农业生产已经取得显著进步则是可以肯定的;隋唐以后,南北经济发展优势更逐渐发生了显著易位,唐代中期以后,东南经济终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撑。
    由于生态环境不同,南方农作结构一开始即与北方旱地农业有明显的不同,这在粮食、蔬菜、瓜果以及其他副业生产方面都有所体现。仅就粮食生产而言,南方向以水田稻作为主,司马迁《史记》所云“饭稻羹鱼”可谓简约而精当。不过在中古时代,南方的粮食生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魏晋南朝时期,由于中原人民的到来,同样适宜于南方的麦类在淮河以南地区不断得到推广并逐渐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尽管我们并不认为唐代江南已推广了稻麦轮作复种制,但当时这个地区种麦普遍却是可以肯定的。粮食生产之外最值得注意的变化,是随着饮茶习俗的发展和普及,茶叶生产逐步兴起;尤其是中唐以后,北方人民也普遍饮茶,更进一步拉动了南方丘陵山地的茶叶生产以及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这对于南方丘陵山地的开发、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与专业化和跨区域远程贸易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实,上述这种文化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不仅影响了当时南北地区的经济类型和农牧结构,而且也影响了当时的土地、赋役制度和生产组织方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生产活动采用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实施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传统和生产力水平,人口密度和生态条件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总体上说,自魏晋至于初唐,劳动力缺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尚未开垦的土地和荒废的耕地则大量存在,人地关系的特点是人少地多,这直接影响到当时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土地制度。当时,中原传统农区荒芜日久,土地蒿莱丛生,南方广袤土地或蒹葭千里,或林莽郁闭,单个家庭耕垦经营均相当不易,在一定时期和某些地区采用国家屯田形式和通过家族组织开展生产活动,具有较大的优势,当时国家屯田和地主庄园经济发达,也并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因素所致,江南腹心地带——太湖流域之所以在唐、五代以后一跃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实有赖于国家在这里采用屯田形式长期实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有关问题情况复杂,不能展开论述。
    二社会地理格局的变化
    如上所言,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生态环境条件更加优越,一旦其潜势得以发挥出来,就将超越北土而后来居上。若论中古历史的种种变化,意义之巨者,无过于社会发展的地理空间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主要由于南方经济发展所致。这种地理格局的变化,并不只是帝国疆域版图的简单扩大,而是一种包括经济和文化重心南移在内的全局性的历史变迁。
    尽管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中心问题学界向有不同意见,由于各地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人们曾深信不疑的“中原中心说”不断受到质疑,但是汉代以前黄河中下游的社会经济中心地位乃是不容置疑的。与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相比,自夏商至两汉时期,黄河两侧不仅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而且一直是中国政治中心的所在地。对于那个历史时期,我们不妨称之为“黄河轴心时代”。
    汉末以降,北方社会长期动荡,经济严重衰退,黄河中下游的中心地位亦开始动摇,中国历史发展逐渐偏离“黄河轴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分裂,南北对立,社会分途发展:北方地区由于内部骚乱,继以异族冲击,社会秩序一度全面崩溃,尔后又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逐渐重整。在此期间,政治上胡汉民族上层由互相对抗、疑忌而逐渐合流;经济上农耕与畜牧彼此消长,经济制度全面革易;社会生活和民俗风尚方面则“胡风”与“汉俗”错杂、交流。经过数个世纪的冲突和交融,终以新的姿态进入新一轮的统一时代。在南方地区,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移入和仍以正统自居的偏安王朝的建立,成长于中原的汉族文化不断流播和扩散,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被打上了永不磨灭的“中国”烙印。分裂近四个世纪的南北社会,由于各自独特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气质。
    公元6世纪末,中国南北重归一统。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地区逐渐恢复了两汉的繁荣,在政治上保持着对南方的控驭地位,社会发展的地理格局似乎又回归到了“黄河轴心”,但实际情况较之两汉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分布格局变化显著——南方人口稳定增长,在全国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中唐以后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六朝数个世纪的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达到了与北方并驾齐驱的水平,长江中下游融为冀朝鼎所谓“基本经济区”的一部分。中唐以后,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南方已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撑,至北宋以后则牢固地确立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三是南方的政治和文化形象发生明显改变——虽然政治和文化中心仍旧在北方,但南方已不再被视为“被发文身”的蛮獠之地,政治地位也持续上升。不仅如此,唐代以后,曾受中原文化哺育的南方地区,在若干方面已开始了对北方的“文化反哺”,给后者增添了南方色彩,大则陈寅恪、唐长孺所谓的唐代“南朝化”,小则饮食由热衷于“胡食”转为钟情于“南味”,都反映了这一点。从总体上说,经过中古时期的发展,“中国”已经由黄河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南北社会的沟通和整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运河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中古时代由于南方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地理格局的变化,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远非只是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盘。它对后世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有些影响一直持续到了当代。比如,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错位”,正是初步形成于这一时期。这种错位与高度的中央集权相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南粮北调”和“南赋北运”,这个局面持续了一千多年。发生在不同区域之间、持续时间如此久远并且差不多完全是单向性的巨额能量流动,在世界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给中国历史所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如何估量都不为过。
    (作者:张国刚 谷川道雄 王永平 王利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