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中国历史编纂的起源(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中国史研究》 刘乃寅 参加讨论

明白了“其文则史”的含义,孔子另一句话:“其义则丘窃取之矣”以及《春秋》笔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孔子以史法(或诗法)入《春秋》,就是所谓断之以“义”也。而断义法则是通过笔法或辞法来体现的,所以关键问题是《春秋》笔法。《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昭公三十一年》略同)“微而显”以下四句,实际属于修辞学方面的特点,也就是《礼记·经解》所说的“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其实是编纂体例。这说明《春秋》对书面文字的精细,严谨而有见识的使用,证明它远非一个只是日期和事件结合的年表,而有着深远的逻辑意义。“惩恶劝善”或如《庄子·天下篇》所言“《春秋》以道名分”,是《春秋》的社会功用,应该说这才是《春秋》之教。用胡适的话来说,这就是寓伦理判断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之中(29)。《国语·楚语上》载申叙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抑恶焉,以劝戎其心。”这便是最好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倘若六艺中的其他经典或许多少有游、夏文学弟子删定的迹象,而相传唯《春秋》笔削皆出孔子之手定(《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春秋》说)。可见,孔子是在修辞及体例上下了一定的功夫(30),“知丘者”、“罪丘者”皆由《春秋》若与大义无关,则文字出入,古人初不深计。
    总之,原始诗歌由记事、祭神的巫史文化的宗教历史作品过渡到抒情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确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产物。由于诸子散文的兴起,文学与音乐的分离,尤其是编年史作品的普遍修撰……,这样,随着史诗时代的结束,原始诗歌作为一种形态古老的史诗,在功能上便被史官文化的新的编年史所代替,这大概就是中国其所以没有出现象《荷马史诗》那样长篇巨著的史诗的原因。当成文成史普遍写定的《春秋》时代,代替了“诗歌”、“神话”、“卜辞”等“准史学”的叙述程式,中国历史编纂学便从原始“准巫术仪式”的原型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走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历程。
    注释: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杂谈》,《复旦学报》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杜维明:《中国传统文化纵横谈》,《社会科学》(上海)一九八六年第八期。
    ②H·巴特菲尔德:《中国史学的起源》,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一九八四年第七期。
    ③《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页一七三。
    ④G·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页三三五,杨预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二月第一版。
    ⑤《当代史学主要趋势》页一五○。
    ⑥郭沫若:《卜辞通纂》页三六二,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第一版。
    ⑦于省吾:《略论甲骨文“自上甲六示”的庙号以及我国成文历史的开始》,《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一期。
    ⑧罗琨:《殷墟卜辞中的高祖与商人的传说时代》,《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一九八五年二月。
    ⑨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工》,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六月第一版。
    ⑩贝塚茂树:《古代に於けの历史记述形态の变迁》,《贝塚茂树著作集》卷七,页二一二,中央公论社、一九七六——七八年。
    (11)R·G·柯林伍德指出,准历史学有两种形式,即神权历史学与神话。详见《历史的观念》页一五——一六,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第一版。
    (12)胡厚宣:《武丁时五种记事刻辞考》,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册三,一九四四年。
    (13)胡厚宣:《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二本,一九四八年。
    (14)李学勤:《周文王时期卜甲与商周文化关系》,《人文杂志》一九八八年第二期。
    (15)郭沫若:《彝器形象学试探》,《郭沫若文集》卷一六,页三一○,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十一月第一版。
    (16)王一川:《“兴”与“酒神”——中西诗原始模式比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17)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第一版;闻一多《神话与诗·歌与诗》,古籍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六月第一版;蒙文通:《周代学术发展论略》,《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一○期。
    (18)G·维科:《新科学》页二九、四二五、四三四,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第一版。
    (19)(23)闻一多:《神话与诗·歌与诗》。
    (20)李学勤:《史惠鼎与史学源流》,《文博》一九八五年第六期。
    (21)详见拙文《(春秋)释名》,《宁夏大学学报》一九八八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