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历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论,就是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历史人物的理论。今天,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方法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对于历史人物研究来说,传统的方法论是否继续有用?新的方法论是否适用以及如何使用?这些问题已清楚地提到大家的面前,必须予以研究和解决。 一 长期以来,我国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历史人物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是这样一些方法论: 阶级分析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的最基本方法,也是研究历史人物的最基本方法。阶级分析不是评判历史人物功过的标准,而是一个基本观点与方法,它应当把阶级社会的一切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无例外地归纳到阶级斗争这一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中,考察他们所处时代和阶级斗争的背景,揭示他们的阶级属性,分析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从而判断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值得指出的是,判断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出身、家庭是应考察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决定一切的,其主要依据应是历史人物社会实践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曹馄自幼贩布为生,后来成为北洋军阀政府的“贿选总统”;彭湃出身大地主家庭,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果把阶级分析方法仅仅理解为“唯成分论”,那么,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等封建皇帝,孔子、孟子、朱熹等思想家当然是否定的对象,即使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也同样如此。可见、庸俗、乱贴阶级标签,不等于阶级分析。 历史主义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基本点,就是要把历史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从事实出发,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索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论研究历史人物要求我们:其一,一定要用历史的态度来考察一切历史人物。不应该以今人塑造古人,美化和拔高历史人物;也不应该以今人苟求古人,贬低和否定历史人物。如说武则天当皇帝、养面首,是主张男女平等、蔑视封建礼教,是妇女解放的先驱,这是人们不能接受的。如说李鸿章办工厂、造机器,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以取代封建主义,这也是人们不能理解的。其二,对每一特殊历史人物进行具体的分析。由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往往使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如秦始皇;政治俗夫与文艺才子汇于一人,如南唐李后主、北宋宋徽宗之类;杰出的学术贡献与保守的政治态度交织一起,如北宋司马光。列宁在评述托尔斯泰时也如此分析说:他“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地主”①。这说明对历史人物作具体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其三,这种分析必须建立在全面掌握和鉴别历史资料基础之上。对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评价之所以有较大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李秀成自传》的真伪问题的看法有较大分歧。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规定,如果超越时空限制,以现代的观念、要求、术语强求于前人古人,就不仅违反了历史真实性,而且歪曲了历史人物,也歪曲了历史。 归纳和演绎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特殊的但不是独立的研究形式,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归纳)、再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演绎)的研究方法。多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往往流行的一种“逆推法”,则是违反这一方法论的。某个历史人物只要后来在政治上出了问题,早期的功绩就被全盘抹煞。诸如对韦昌辉、胡适、陈独秀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就曾出现过这样的偏差。 分析和综合方法分析方法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分解,即把历史人物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种特性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分别进行研究。没有分析,认识就不能深入。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概括,把对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各种特性的认识统一为对历史人物整体上的认识,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本质。对历史人物的总体评价,就是综合研究的成果。形而上学把分析和综合当做两个相互排斥的方法对立起来,而唯物辩证法则认为两者是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指导和完成。分析与综合相互结合,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作进一步的分析,两者交替进行,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历史人物的研究中,这一方法论被经常运用。鲁迅曾对章太炎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和综合。他充分肯定章太炎前期“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又指出他后期“既离民众,渐入颓唐”。两个阶段的褒贬、毁誉,泾渭分明,并认为章太炎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鲁迅既同时兼顾了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成就,又分清了两个方面的主次。从纵横两个方面考察之后,他认为章的后期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②。鲁迅先生评价章太炎,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范例。 我认为,以上这些方法论今天并未过时,仍然是历史人物研究的基本方法,关键是要科学地加以运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