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研究的观念(3)
戚文主要比较16世纪中英专制制度下君权、机构、用人、施政方面的差异,即比较求异。大体结论是:16世纪中英两国政治制度之共同点源于两国都实行的专制君主制度,差异之点则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社会资本主义关系已有较快成长,阶级结构也有明显的变化,得到新兴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和乡绅的支持,属于“新君主制度”。中国在嘉隆万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萌芽状态,政治舞台上还看不到新人的踪迹,世宗以后中衰,皇帝昏庸,大臣因循,依靠暴力统治已一千多年的专制君权。正因如此,中英专制君主对资本主义的政策迥然不同。这里作为差异提出的认识大体是例举史事性质的,因而似乎是止于中途的。任何两个国家的历史都有大的不同处,无论在常识背景下还是专门研究基础上都可指出其差异。比较史学的意义当可分作两个层次,一是见其异同,二是解释异同,通过后一步才可达于宏观研究求见普遍联系的目的。有时初步比较所见的异同只是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再研究是必要的。许文在第一步比较异同之后作出结论:上层建筑、国家政权在一定共同的经济基础情况下,其反动或进步会使国家由落后至于先进,或由先进至于落后。我们可以对这一结论本身持各种意见,但在一般比较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普遍性的认识,在观念方法上是可取的。庞文事实上始终贯穿着一个总问题:为什么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比西欧早得多而延存的时间又长得多?因而具体的探讨也得以随时深入到内在普遍联系的层次。 另外,比较研究中应注意范畴的相对性。诸如“专制制度”、“资本主义萌芽”之类范畴被用作比较研究展开时的“共同点”时,极易于忽略它们在中西历史上不尽相同的内涵,这样在某种意义上就出现“共性”不“共”的问题。列宁说:“任何比较都不会十全十美,这一点大家早就知道了。任何比较只是拿所比较的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暂时地和有条件地撇开其他方面。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一下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常常被人忘掉的真理。”⑩这是个看去简单而实际对比较史学实践来说相当困难的要求,应当结合研究实践进一步探讨。 注释: ①《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3页。 ③《布洛克和他的史学地位》,《世界史研究动态》,1984年8期。 ④《美国比较史学的弱点》,《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12期。 ⑤《美国史学研究中的地方主义和世界主义:评格鲁的比较史观》,《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12期。 ⑥⑦《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史学理论》,1987年3期。 ⑧《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史学理论》1987年3期。 ⑨分别刊于《历史研究》1984年4期;《学术研究》1984年2 期;《历史研究》1981年2期。 ⑩《列宁全集》第8卷,第423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