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旧唐书·李大亮传》。 ②《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恩奖》。 ③《资治通鉴》卷198《唐纪》14。 ④唐太宗《修晋书诏》,见《唐太诏令集》卷81。 ⑤《通典》自序。 ⑥司马迁:《报任安书》,见《汉书·司马迁传》。 ⑦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见《宋书·范晔传》。 ⑧《通典》序。 ⑨《歧国公杜公墓志铭》,见《全唐文》卷505。 ⑩《四库全书总目》卷61。 (11)乾隆:《重刻通典序》。 (12)《元和郡县图志》序。 (13)参见《元和郡县志》卷6《河南道》2,卷22《山南道》3。 (14)《白居易集》卷45。 (15)《旧唐书·杜佑传》。 (16)《陈书·陆琼传》、《南史·陆慧晓传》。 (17)《北史·序传》。 (18)《新唐书·萧颖士传》。 (19)《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采撰》2。 (20)李翰:《通典》序。 (21)高似孙:《史略》卷4《高峻小史》条。 (22)《旧唐书·宣宗纪》。 (23)《旧唐书·令狐德棻传》。 (24)白居易:《授沈传师左拾遗、史馆修撰制》,见《白居易集》卷54。 (25)《论事疏表》,见《全唐文》卷634。 (26)杜佑:《进〈理道要诀〉表》,见《玉海》卷51。 (27)《册府元龟》卷609《学校部·撰集》。 (28)《赠韦司业书》,见《文苑英华》卷678。 (29)《唐文粹》卷82、《全唐文》卷527。 (30)参见拙作《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载《安徽史学》1984年第4期。 (31)《文献通考》序。 (32)引自《文献通考·经籍考》19。 (33)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别史类”。 (34)《史略》卷4。 (35)参见叶德辉:《通历》排印本题记,1915年叶氏梦绿楼版。 (36)引自叶氏楼绿梦排印本《通历》书首。 (37)参见拙作《论盛唐史学》,载《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8)《答刘秀才论史书》,见《韩昌黎集》外集卷2。 (39)《柳河东集》卷31。 (40)(41)《全唐文》卷634、635。 (42)《文苑英华》卷742、《全唐文》卷68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