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中国文化研究》 王仲孚 参加讨论

影响一个世代人群的政治、社会价值最重要的经验和记忆,常发生在这世代个人的青少年时期与青年早期(约当17-25岁之间)。因此青少年(与年轻成人)的社会记忆成为受重视的研究主题。由清代开始台湾在地理上、政治上一直处于中国边缘,如此产生的认同危机使得来此的大陆移民常需强调其中国或汉族认同。特别是在国民政府退据台湾,以此一隅宣称为全中国之正统时,强调中国认同更是重要,如此造成数十年来中国历史文化成为台湾文化教育的核心。近十年来,台湾经历相当急剧的政治社会变迁,“台湾本土认同”成为与“中国认同”抗衡或对立的一种政治、社会与文化势力(注:王明珂:《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记忆与失忆》,《历史月刊》第105期,页34-40,1996年。)。 八十年代末以来台湾积极进行本土化运动,不仅在各级学校课程安排及课业内容上注重台湾乡土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各传播媒题上乡土主题文化都受到极大的重视。毫无疑问,这些学校与社会的“本土化运动”,将深深影响当代台湾青少年的“社会历史记忆”,以及他们的社会认同。根据王明珂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台湾青少年的社会记忆,高中二年级学生对于台湾历史人物记忆出现的频率,较国中一年级学生历史记忆出现频率有很大的改变。根据表二、表三的统计,王明珂先生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本国历史人物的认识差距而言,国一与高二学生在对台湾历史人物的认识上有较大的差距。国一学生常提及一些与台湾基本上无关连的如孔子、孟子、唐太宗、詹天佑、陆皓东、袁世凯、林则徐、岳飞等历史人物,或如连战、郝柏村、李登辉等现代社会人物。在高二学生的历史记忆中,则出现了孙权、丘逢甲、罗福星、连横、施琅等由历史课本及其他文化媒介中习得的与台湾有关的历史人物。
    在国一学生的历史记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蒋中正、郑成功、孙中山与蒋经国,在高二学生的历史记忆中出现的频率有些升降。郑成功跃居第一,并与居次的蒋中正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改变。两先蒋“总统”比较而言,蒋中正被提及的频率差距不大(56.9%∶68.7%),蒋经国则增长了一倍有余(64.7%∶27.6%)。郑成功是开台的代表人物;蒋经国比起其父蒋中正而言,显然是较台湾化的领袖人物。因此他们地位的提升,显然反应着近年来台湾本土化教育与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显示高二学生比国一学生容易接受此影响。(注:王明珂:《台湾青少年的社会历史记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5期,页157-158,1997。)
    由以上的研究可知,青少年的历史记忆,易因政治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改变,事实上,历史教育的课程设计,也会改变青少年的历史认同。两年前台湾实施“认识台湾”历史篇、“认识台湾”社会篇等新课程,引起社会许多人的疑虑和争论,就是因为“认识台湾”的课程和教科书,将台湾史从中国历史中分离出来,当时还有一位中研院之“院士”,提出中学历史教学的进程应“由近及远”,即先念台湾史、再念中国史、再念世界史,自谓是“同心圆”式的课程设计,姑不论这种“同心圆”名词的误用,与教育学上的“同心圆”概念混淆,而这种课程如付诸实施,势必使青少年的“历史认同”发生改变,他们会以为“台湾史”是“我们的”历史,“中国史”不是我们的历史。这就是问题关键之所在。(注:有关《认识台湾》教科书之讨论、抗议以及对“同心圆”历史教育之质疑等相关文献收入《认识台湾教科书参考文献》,台湾史研究会出版,1997年9月。)
    三 民族的凝聚力与历史认同
    “民族”一词的概念,西方学者似乎还没有一致的共识(注:杨坤:《论民族概念和民族分类的几个问题》,页374-379《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1年。),中文“民族”一词,系梁启超在本世纪初年(1903)把欧洲政治理论家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以后,“民族”一词才在中国普遍使用起来。布伦奇利认为民族有八种特质:1.其始也同居一地;2.其始也同一血统;3.同其肢体形状;4.同其语言;5.同其文字;6.同其宗教;7.同其风俗;8.同其生计(经济)(注:《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条,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6月。)。 孙中山先生在《民族主义》第一讲里提出了形成民族的五个因素:第一血统、第二生活、第三语言、第四宗教、第五风俗习惯。孙先生对“民族”一词所提的概念,影响颇为广泛。
    今日的中国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构成的,据芮逸夫先生在《中国民族》一文统计,中国民族可分七个宗支,凡七十五族(注:芮逸夫:《中国民族及其文化论稿》上册,页50,台北,艺文印书馆印行。 )。 1982年及1990年大陆地区人口普查时,则共有56族,其中最大多数为汉族,其他为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以西南地区最多。(注:1982年及1990年人口普查时各民族名称如下: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1982年为:940,88 0,121,全国总人口为:1008175288;1990年汉人总人口为:1,042,482,187人,全国总人口为:1133682501。)台湾省也有九个之多(注:台湾省少数民族,现称为“原住民”,他们是“泰雅、赛夏、布农、曹族(邹族)、鲁凯、排湾、卑南、阿美、雅美等九族。近五十年来已接受现代化教育与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