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134页,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②《左传》宣公二年,见《十三经注疏》,第18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③《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见《十三经注疏》,第1984页。 ④《孟子·离娄下》,见《十三经注疏》,第2727页。 ⑤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⑥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史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⑦刘知幾:《史通》卷十三《惑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⑧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五《资治通鉴纲目序》,四部备要本。 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⑩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 (11)阮元:《揅经室集·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93。 (1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新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9。 (13)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出入史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胡绳:《枣下论丛》,第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6)陈启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载《光明日报》,1986-12-03。 (17)瞿林东:《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载《史学理论》,1987(1)。 (18)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第30-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19)罗炳良:《应当切实加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见《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