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文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专著有两本,一是森纪子的《转换期的中国儒教运动》(京大学术出版会),一是伊东贵之的《思想上的中国近世》。三浦秀一《明善·观我·野同》(《东洋史研究》64-2)回顾了明末桐城方氏三代家学的发展历程。辛炫承《刘宗周的“修己”意识与社会秩序观》(《中国哲学史研究》21)详细论述了将自我修养作为哲学概念之根本的刘宗周是如何认识家族、宗族、乡村社会以及国家的,并详细分析了作为官僚和乡绅的刘宗周是否企图重新构筑社会秩序。奥崎裕司《在思想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明末》(《明清史研究》2)对山本命的儒学研究进行了重新评价。中纯夫《关于火葬等若干问题》(《宋-明宗族研究》,介绍了关于火葬的真实情况。郭润涛《明代文庙“释奠仪”》(《中国史学》15)论述了文庙的祭祀仪式。稻叶一郎《章学诚的史学原理》(《关西学院史学》32)认为,章学诚继承了刘知几的衣钵,并力图通过重视六经的复古方法来追求历史叙述的革新。川胜贤亮《明代江南土大夫佛教学流行与大藏经开版》(《鸭台史学》5)叙述了士大夫信奉佛教的史实和土大夫对嘉兴大藏经刊行的协助以及佛教流行的重要原因。石野一晴《明代万历年间普陀山的复兴》(《东洋史研究》64-1)是作者关于中国巡礼史研究的第一篇论著。本文考察了嘉靖年间普陀山因倭寇的骚扰而衰落,并被禁止参拜,但后来在万历皇帝生母的保护下,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再度复兴,并不断发展的过程。王标《正当性是如何创造的》(大阪市立大学《都市文化研究》5)论述了乾隆年间苏州文人袁枚利用与地方大官的交游而建立起来的威信,不断扩大其在文坛上的影响力的事实。泷野邦雄《关于清代八股文中的八股(提股、出题、中股、后股)与收股(一、二)》(和歌山大学《经济理论》 326、327)力图阐明八股形式的时代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