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时序 >

关于历史是非认识的几个问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7 《史学月刊》 刘泽华 参加讨论

本质自身具有层次性,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较深刻的本质。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把握,又会促进对事物特殊本质的再认识。只有对历史现象和本质都有深切的把握,才能谈论历史之真,也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是非”判断。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历史记载除人名、地名、年代之外,多半是假的。此论无疑有点过分,置史学于可笑之地;但求历史之“真”确实不易。
    现在屡屡批历史虚无主义,其实应该明白一点,凡是掩盖历史之真的都与历史虚无主义脱不了干系;敢于对历史较真的,不管说的是哪些方面的事,只要摆出足够的证据,又不以偏概全,都不能说是历史虚无主义。说起历史虚无主义,我想可分几种:
    一种是行政化的虚无主义。中国历来有行政权力篡改、遮盖、消除某些历史真实的传统,官修的历史记述中这类现象最多、最明显和最恶劣。孟子就说过,当时诸侯们把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历史记载焚毁,可见焚书并不是秦始皇的发明,由来已久。历来的当权者都会设置许多历史禁区,禁区越多,造成的空白和虚无越多。但人是很怪的动物,越设禁区越引起一些人的关注和兴趣,明面上不准就会转入“地下”,“地下”的历史认识有时会产生很强的冲击力。
    另一种是利益虚无主义。历史与当下人们的利益血肉相连,受立场和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维护某种利益,故意把不利于自己利益的历史抹掉,或歪曲、压缩、淡化等等,从而表现为历史虚无主义。
    再一种是认识偏执性的虚无主义。认识偏执可以说是人们多少都有的现象和事实,当人的认识一旦形成某种“范式”,就会成为认识的框架,对框架之外的历史事实就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虚无主义”。认识偏执背后或许有某种原因的驱动,但有时也很难说清楚。
    二 历史规律性的“定位”与是非问题
    历史的进程到底有否规律性?如果认定没有,一切都是偶然的堆积,那么自然更谈不上历史认识的“是非”之辩。否定历史有规律之风似乎刮得越来越弥漫,但我的认识与此相左。一个简单的事实,人类何以都从石器开始,没有从电子为其开端的?类似的事多得不胜枚举,难道没有规律性在其中?历史进程有其阶段性就是一种规律性的事实,很多人用社会形态来表示。社会形态用什么概念来表述,另论。对社会进程进行分期是古代哲人反复论述的一个基本观念,先秦诸子有过种种论说。认定历史有规律性,就人的作用而言,总会有守旧与促进的不同。在判断事物、人物“是非”时,就引出了“进步”“保守”“落后”,乃至“革命”“反革命”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凡此种种就是以规律性为依据的“定位”性认识。历史规律有大有小,大规律关涉到整个社会,小规律则是一个侧面或低一层次的,这要具体分析。
    历史规律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历史的大局常常被扭曲,出现离开历史自然过程的情况,例如有很多落后民族或势力打败先进文明的民族,中断或极大地阻碍了社会文明正常发展的进程。但只要先进文明还有广泛的社会性,有族群做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社会文明或早或迟依然会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并以其优越性反过来逐渐改造获得军事胜利的落后者,这点马克思、恩格斯早有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说:“相继侵入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卧儿人,不久就被印度化了--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⑦恩格斯也有类似的论述:“在长时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由于征服而面临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多半甚至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⑧历史上一切同化现象的发生,其深刻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水平,主要是经济力量起决定作用。落后者的胜利并不体现历史规律。相反,如果是先进方征服后进方,先进同化后进一般会加速,就是常说的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较高文明方与落后方在争斗中谁胜谁负都不在规律范围之内,是由另外一些因素造成的。
    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但它又要由人揭示出来,人们是否能一下子把规律揭示出来,须经过长期的反复认识和反复比较,摆出足够的事实,才能让人认同。由于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所以才能成为判断历史认识“是非”的标志。
    人们、特别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总是认定自己的思想、行为合乎历史规律(古人常说的是“天道”等),甚至是唯一的正确的体现,而且要传之万世,永垂不朽。这类的宣教历朝历代比比皆是,无需证举。但真正的历史会如何,很难由自己说了就算数。就我们的经历而言,比如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曾在一些方面有过辉煌,不仅当政者反复宣教,一度也使亿万人仰首,一时间曾被视为铁定的规律,但终究难以成立。
    人们生活在“规律”错综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只有对规律梳理出头绪,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是非”判断。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关注,即切忌把规律泛化,泛化就可能出现“伪规律”。大问题暂且不说,比如把取消家庭饭食,一律办公共食堂也说成是规律,谁反对就打倒谁,为此付出何等惨重的代价,令人痛惜,不堪回首!仅此一例就可看到,把自我意志规律化,是何等危险。因此对规律的说辞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把进行式的东西宣布为规律。当然这不排除对规律的探索,也不排除行政认定所为符合规律,但应允许人们进行讨论。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的背后究竟都是些什么规律在起作用?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仍是基本认识方式?精英们的顶层设计也需以“摸石头”为基点。只有实践并敞开思维,才有可能把握到规律。真理常常是被少数人发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