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最高 至今无人能超越 2014年12月3日,踏着布加勒斯特市区的积雪,北京记者团来到一座老小区。眼前的建筑物毫无违和感——两排低矮的苏式住宅楼,设计朴素、格局统一,乍看有点像北京三环边上的和平里。眼前身着花呢格子西装的老人也无违和感,洋面孔一张口,流利的普通话娓娓道来。 他是罗马尼亚第十一任驻华大使拉穆鲁斯·布杜拉,中文名罗明。罗明今年83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通”。 当天的会面有个小插曲。约定的拜访时间为上午10点,约9点55分许,罗明打电话过来询问,你们到哪儿了?他略带歉意地解释,老小区不太好找,怕我们的司机不识路。 记者团确实在路上耽误了些许时间,倒非寻路难,而是意想不到的堵车。布加勒斯特的交通拥堵,似乎不逊于中国北京。见面后才知道,彼时罗明已经早早出了家门,在寒冷的室外站了十来分钟。当日,布加勒斯特白天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老先生的鼻尖、脸颊都冻红了。 一见到我们,他快步上前,那双清亮、活泼的大眼睛里满满笑意。“你好。”他用中式礼节迎客,同在场每个人热情握手,宽大的手掌略微冰凉。记者团为晚到致歉,他连连摆手,说了几遍“没关系”,把我们迎进家门。 出乎意料的是,前驻华大使的住宅如此简朴。一套一室两厅一卫的老房子,目测面积不到60平方米。小区建于1953年,当时是分配给铁路系统的职工房,距今已有61年历史。如此“长寿”的住宅楼,倘在中国估计称得上“楼坚强”了。 罗明及夫人萨安娜将家中布置得极像中国文人的居所:墙上挂着友人赠送的书法绘画,旧版《诸子百家》、《鲁迅全集》等中文书籍挤满了书柜,兵俑等仿古的小摆件随处陈列,明清特色的上漆圆凳置于墙角。 1949年中国同罗马尼亚建交后,周恩来总理曾致信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书记乔治乌·德治,指出两国领导人之间要讲通话,必须得有翻译。 随之,1950年12月初,5名罗马尼亚年轻人被选派到清华大学学习汉语,罗明与萨安娜均在其列,两人当时是同学,罗明当时才19岁。此后,匈牙利、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留学生陆续抵达,在清华组成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