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内没接触过中国人,对中国也不了解,只记得在中学学过一两页的中国历史。不过,当时我们国家跟中国是老朋友一样的感情。”罗明和同学们得到中国老师的悉心指导,至今他仍能叫得出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名字,对他们充满感情:刚从美国回来的邓懿、曾在英国教授汉语的王怀还、运用最新教学方法和技巧授课的杜荣和熊毅……这些老师被誉为新中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罗明家中相册里,保留着多张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师生相聚画面。“每次到北京都看望他们。”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文科划归北京大学,“专修班”的老师和学生们于当年9月一起转入北京大学。按既定计划,汉语学习为两年。到期后,留学生要进入北大各系进行专业学习。 罗明起先并不想选择中文系。“我是铁路工人的儿子,本能地对机械、技术等领域感兴趣,但组织让我继续学习汉语、学文学,当时有点想不开。”后来,罗马尼亚外交部一名同志说服了罗明:“作为一名外交官,你得了解该国家的历史、文学。”自此,罗明与汉语打了一辈子交道,并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毕业后,罗明进入外交部,他的夫人萨安娜后来成为罗马尼亚著名汉学家。他们的女儿达尼亚出生在中国,长大后也入北大历史系读书,女婿也曾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他们的小儿子罗扬曾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留学,精通汉语,现在为罗马尼亚知名汉学家之一。 时至今日,让罗明最自豪的是外交圈内外的夸奖:第一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最高,至今无人能超越。 陪同资本家出身的国家元首 第一次访华 1954年起,罗明开始担任罗马尼亚主要领导人的翻译工作。他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是陪同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国民议会主席团主席格彼特鲁·罗查博士访华。 1954年9月至10月,罗查博士应毛泽东主席邀请访华。罗明再三提及,当年访问的理由很值得注意:“1954年你们国家正好决定走什么路。我记得接见罗查博士时,毛泽东主席很明确地解释:‘说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跟我们继续合作’。他邀请罗查博士,是希望他把自己的经验、想法的转变过程,给中国的资产阶级介绍一下。” 罗马尼亚解放以前,罗查博士本身就是大资本家,但他靠近共产党,后来真诚同罗马尼亚工人党合作建立政府。罗查博士的特殊身份被寄予希望。在华一个月,罗明随同罗查访问了武汉、重庆、桂林、广州、上海、西安等多个大城市,同中国一些有代表性的工商界人士有过交谈。罗明看出来,毛泽东希望罗查博士传递这样一种信号:中国共产党是愿意跟忠诚于民族事业的资产阶级合作的。“而且用你们独特的办法。对,公私合营。没有直接没收工厂、银行。”他补充道。 回国后,罗查博士撰写了《在六亿人民的国度》一书,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1955年,得知罗明回到布加勒斯特,罗查博士曾邀请他到家里聚餐,并念了一段文稿中的内容,询问罗明意见:“你感觉怎么样?”罗明能感觉到,罗查博士希望这本书代表罗马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也能促进罗马尼亚同中国的相互了解。出版后,这本书在罗马尼亚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陪同领导人的第一次访问,让罗明深入接触到了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除了文化、建筑及各种艺术品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中国人对罗马尼亚人的“老朋友”态度。 在国内,罗明从未接触过中国人,对中国没有了解。“我还记得中学最后两年,学过一页或者两页中国历史。但是1950年8月份,随着第一批中国留学生来到罗马尼亚,我们一下子跟他们成为好朋友。我父亲作为铁路局局长,曾邀请他们5个人来家里吃饭。我邀请他们到我曾就读的铁路工人中学参观。学校就建立在修理火车的工厂厂房中间空地,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请他们看看,我们在什么环境中学习。当时我的英文还比较差,更多的时候用各种手势表达思想感情。学校艺术团也邀请中国留学生看表演……不论到哪里,我们都是手拉手的好朋友。我想说的是,这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一下子就建立起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