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吕祖谦《左传》研究论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绍兴师专学报》 张卫中 参加讨论

历史是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在运动发展着,历史事件之间往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吕祖谦指出读者看史要综合地看,不要孤立地看。"大抵看《左传》须旁看方可,若一事只作一事看,不可。"要能够从楚之邻国息的盛衰看得楚之盛衰,因为"楚衰则边楚之国必强,楚盛则边楚之国必弱。"⑧学者看史也要"熟看事之本末源流"⑨,"看《左传》须看一代之所以升降,一国之所以盛衰,一君之所以治乱,一人之所以变迁,能如此看,则所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看一书之所以得失。"⑩例如须句、六蓼这些"先王所封诸侯",绵延千百世不废绝,才入春秋之世便被屠戮,吕氏由此便见得"风声气息之大推移,习俗之大变革处。"他劝学者"当仔细看到此,又须看得天下大势,与战国汉唐相接。"(11)吕氏如此看《左传》,便抓住了时代大气候的变化,对左氏所叙二百余年历史的大脉络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吕祖谦还注意到风俗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影响,他说"自古皆以养风俗为根本。"(12)因而他认为"大抵看书,其间有两句可以见得一国之风俗者最当深考。"(13)他希望读者在阅读《左传》时注意察言观俗,缘一人一事见一国之风俗。例如《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楚子对子庚的一段话:"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不谷即位,于今五年,师徒不出,人其以不谷为自逸而忘先君之业矣。大夫图之,其若之何?"吕祖谦认为读者看楚子数句,须见得楚自武王以来,养成尚武风俗处,惟其风俗尚武,此楚所以常能抗衡上国。(14)又如昭公十八年载,闵子马闻鲁大夫原伯鲁不悦学,从而推断必是周一国风俗皆不悦学也。吕氏非常欣赏闵子马的看法,称赞闵子马是"鲁之贤者","善观国者",他说:"闵子马因一人占得一国之风俗,而能知其所自来,是犹察瓶水之冻而知天下之寒,善观国者如此。学者观古今之变,时俗之迁,亦当如此看。若看一事只见得一事,看一人只见得一人,非所谓旁通伦类之学,须当缘一人见一国风俗,如闵子马可也。"(15)闵子马的推断是否有科学性,我们暂且不论,吕祖谦的观风俗说,则是有一定辩证因素的。吕祖谦自己在阅读研究《左传》时也常常是这样身体力行的。如他从文公七年"赵宣子使因贾季问酆舒""见得当时风俗厚处",(16)从文公十五年齐人赂晋侯见得"当时诸侯相赂以私而略无忌惮",(17)从哀公十年"吴子使来复儆师""见得诸侯不伐丧之风俗尚在。"(18)等等。
    吕祖谦还指出"《左传》字字缜密。"(19)因而读者阅读《左传》时对一些等闲言语、细微小事也不可轻易忽略,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如桓公九年所载"虎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吕氏认为"此虽等闲言语,亦可以观天下之势,何以见之?盖自此以后,五国皆不见于传,尽为大国并吞了。此又见世代升降处,是岂不可以观天下之大势乎。"(20)吕氏对《左传》评价尽管有不实之处,然而他这种读史态度却是严肃认真的。
    吕祖谦还提出在看《左传》的同时最好结合其它史书对照参看,这样对历史会有更真切、更全面的了解。如他指出"悼公即位始命百官一段,亦不专是一时事,亦统计即位以来政事,如此参《国语》一段看,见得气象甚好。"(21)这是很有道理的。后来明代的钟惺进而指出,《左传》与《国语》"所谓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者,有《左传》则《国语》正自不可少也,况详于内者略于外,备于外者简于内,表里相需,如轮之与辐,函之于盖,……"(22)他分别选取《左传》《国语》的一些篇目合编成《左传国语文归》而逐篇评论。清代的马贞榆在《读左传法》中也指出"当以《国语》证《左传》之阙。"近人唐蔚芝亦谓"夙好以左氏传与公谷二传互相比较,如左氏'郑伯克段于鄢'一段宜与《谷梁传》对较,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一段,宜与《谷梁传》晋杀其大夫里克对较,晋灵公不君一段,宜与《公羊传》对较。悟其文法之各异,而文思文境,乃可日进。又好以内传与外传参考,如外传'管子论轨里连乡之法','敬姜论劳逸','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诸篇,皆为内传所不载,而一则波澜壮阔,一则丰裁严整,一则细语喁喁,委婉入听,均各擅其胜。……"(23)他们的看法与吕氏所云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
    总之,吕祖谦对于如何阅读历史著作《左传》提出了不少精妙的见解,它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对阅读和研究《左传》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吕祖谦之前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的许多篇目里对《左传》的史例、断限、语言、繁简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他以一个史家的身份,从作家著史的角度来评论《左传》,与刘知几不同,吕祖谦则从读者如何读史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后来,马贞榆在《读左传法》中也专门探讨了如何阅读《左传》的问题。
    吕祖谦不仅在如何阅读《左传》上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之谈,而且在对《左传》中历史人物的分析品评上也不乏创见。
    吕氏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往往从整部《左传》出发,联系《左传》中所载某一历史人物的前后行为进行总体观照,不孤立地执着于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发议论,这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能尽可能地做到公正、全面,有些历史人物前后的行为看起来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孤立地看,往往容易得出片面的、不真实的结论。比如宋襄公这一人物"其初用鄫子于次睢之社,那时之暴虐,虽桀纣不过如此,及其泓之战,不禽二毛,其慈仁又如此。"那么宋襄公究竟是一个暴君,还是仁君呢?若以事迹上看甚难晓。吕祖谦认为"若以理推之,其仁其暴虽不同,其失则一,此皆是襄公一个昏暗处,惟其暗于前,故欲缴一时之福,而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惟其暗于后,故泥古之陈言,而不禽二毛,自取败北之祸,以理论之,宋襄之所为,不过一个暗字。"(24)用昏暗来评论宋襄公再确切不过了,一个"暗"字道出了宋襄公性格的本质,吕氏正是从总体上把握宋襄公这一人物,因而作出的结论才令人叹服。又比如吕氏在分析荀吴这一人物时,将其前后十几年的行为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鲁昭公十五年,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荀吴不许曰:"……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围鼓三月,或请降,荀吴见其民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及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及昭公十七年荀吴帅师欲伐陆浑之戎,却先张虚声,要祭洛与三涂,乘陆浑弗备,袭而取之。同一荀吴,何故数年前灭鼓,守信义如此其贤,而伐陆浑之时,诈谋如此其甚?吕祖谦根据当时的形势,对荀吴信与诈前后相反的行为进行了历史的分析。他说:"盖当时围鼓,鼓外援既绝,已在荀吴掌握中,虽少缓之数月,彼自不能逃,故于此时示信义以假其名也。若陆浑则贰于晋,又有强楚以为之助,虽欲示信义以假其名亦不得,所以不得不用诈谋以胜之也。以此知荀吴于无利害处常是信义,于有害处,常用诈谋,惟其信义不出于诚,所以不能服人。"吕氏再联系昭公二十二年所载晋反鼓子后,鼓又叛于鲜虞,荀吴使师伪籴者负甲袭鼓灭之。再次证明荀吴初间取鼓,不过假此以立信义之名。(25)吕氏这样前后联系分析荀吴,就能使人对荀吴的行动、性格、为人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不致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此外吕氏对楚文之无畏、{K1C808.JPG}贾、卫蘧伯玉等的分析皆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