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乔志强/行龙 参加讨论


    80年代末,在《中国近代社会史》交稿之后,我们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研究。可以说,这个项目的研究是我们试图从地域社会史角度实现我们提出的社会史知识体系的努力。
    地域社会史是以社会及其发展的相近性为依据而划定的一定区域的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它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地域社会史又往往被视为一种个别的、微观的研究,或被看作为整体的、宏观的研究之附庸,这种认识其实是史学方法论上的一种误解。我们知道,个别和一般是反映事物多样性和统一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范畴,“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有通过个别而存在”。在史学研究中,宏观与微观、个别与整体只是相对的,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具体领域的探讨,不会有一般的史学成果,反之亦然。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不全是由这种选题角度的宏观与微观、个别与整体所决定的。相对于特定国家内特定的地域研究而言,全国性范围的研究可以说是宏观的整体的,但相对于跨国界的世界范围的研究而言,全国性的研究又只是一种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并无绝对的宏观与微观之分。况且,宏观的历史研究固然可以得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结论,而微观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也未必都是个别的、只适用于局部地区的定论。被恩格斯称为“像达尔文学说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22页。)--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正是摩尔根对北美魁北克印第安人亲属制度的“微观研究”。从地域角度讲,整个社会无疑是多地域社会相互联系的结合体。地域社会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体社会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可以验证某些论断,正如巴勒克拉夫所说:“微观分析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检验辛勤劳作的历史学家提出的那些人所共知的论点,而且证明这些观点即使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充分的(注:雅克·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仔细审视西方社会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整体社会史与地域社会史并非互相排斥、难以融合,而是互相渗透、并行不悖的。在年鉴学派四代学者半个余世纪林林总总的成果中,地域社会史占有突出的地位: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费弗尔的名著《腓力普二世时期的弗兰施孔德地区》,“是在《年鉴杂志》创刊17年之前试图在认真分析基础之上--不仅分析政治的,而且分析经济的、宗教的和艺术的史料的基础之上--编写一个地区的第一部总体历史的伟大作品”;(注: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续一),中译文见《史学理论》,1995年第2期。)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腓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至今仍被视为社会史研究的典范;第三代学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应是皮埃尔·古贝尔的《1600-1730年的博韦与博韦人》,以及马纽埃尔·勒胡瓦·拉杜里的《朗格多克地区的农民》;六、七十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第四代年鉴派学者对地域社会史给予更多的关注,G·杜比的博士论文《11-12世纪马贡地区的社会》等均有相当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至今活跃于法国史坛的第四代年鉴派学者更加强调“更重要的是在每个具体的研究中使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途径,使其融为一体,从而事实上推进史学研究”,“这种关注具体研究的倾向与史学研究多元化广泛深入,总体史概念在方法论上受到质疑的情况相伴出现,从而影响到70年代至今的史学潮流”。(注:均参见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内涵与变迁》、载《史学研究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可见,整个社会史并不排斥包括地域社会史在内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而地域社会史则从特定地域内经济、社会等多层次出发去把握这一总体性,从实践中推动整体社会史的深入发展,这正是几代年鉴派学者走过的学术轨迹。勒高夫总结道:“新史学所表现的是整体的、总体的历史,它所要求的是史学全部领域的更新。此外,新史学的一个部门的开创性著作,常常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表示超越专题局限的雄心。”(注:勒高夫等主编前揭书,第5页。)
    值得重视的是,除国内学者有关地域史的成果陆续问世外,海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从地域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史的著述很值得我们借鉴。70年代以来,以中国社会内部为出发点,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并力主进行多学科的协作研究的“中国中心观”(china-centered-approach),逐渐取代传统的“冲击--反应”模式(impact-response model)而居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其中“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是“中国中心观”重要的特征。(注:(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65页。)其中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两书中译本均由中华书局出版),研究的“重点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社会阶层”。(注:(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页。)施坚雅在对晚清城市史的研究成果中,(注:(美)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从地域出发提出的宏观地域学说、核心--边缘说、等级--规模说、地域周期发展说对探索中国地域社会史乃至中国的历史结构,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除了以“大区”为范围的地域研究外,对省一级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对府、县乃至村落的研究也开始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注:(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4至149页。)另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项目,分十个区域,分别对“传统背景”、“外力的冲击”、“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结论”进行考察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在陆续问世。这些研究成果不一定都属于社会史研究范畴,但这些以地域为探讨范围的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总之,研究地域社会史的学术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这里简略地概括为如下四点:(1)社会及其发展的历史在区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相对的相异性,地域内则存在着相对的相近性,这是客观存在,因而从地域角度研究社会史是符合客观实际的。(2)整体和局部是相对的,从地域局部来探讨,更能从地域的大小体系之间、从地域的相互之间,深入研究其特色,有利于进一步作宏观、微观以及比较研究,便于这些研究的沟通。(3)突破以行政管理区划以及用朝代断限来研究社会史的局限,以社会及其发展来确定社会史的研究空间范围和时限,可以拓展社会史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社会史。(4)从实际应用而言,研究地域社会史,不仅可以更科学地了解本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有利于协调发展地域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有利于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何划分地域社会史中的“地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空间范围,是从事此种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都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过不同的划分标准。国内经济史学界曾对历史上经济地域的划分展开过讨论,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1)以行省作为区域划分的基础或主要标志。(2)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3)采取多元标准,既可以按行省区域,也可以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的不同来确定。(注:参见《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页。)施坚雅在对晚清城市史的研究中提出了划分地域的四条标准:水系及周围的山脉是主要的,也是天然的界标;地域内的贸易量是重要的依据;一些经济数据,尤其是人口密度可作为辅助性标准;高级中心功能所覆盖的最大范围的腹地可视为地域。据此标准,他将19世纪的中国划分为九大区域,即:(1)长江下游区,包括江、淮分水岭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上海即浙江钱塘江和甬江流域。(2)岭南区,包括广东省和广西省。(3)东南区,包括福建及前述浙江和广东两省的剩余部分。(4)西北区,包括宁夏全省及甘肃、陕西两省的黄河流域。(5)长江中游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黔东及河南、广西的长江流域。(6)华北区,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江、淮分水岭以北的苏皖地区。(7)长江上游区,包括四川大部及甘南、黔北。(8)云贵区,包括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9)满洲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施氏认为,19世纪90年代以前,此区尚在开发之中,不宜列为完整地域进行系统分析)。(注:见施坚雅前揭书《十九世纪中国的区域城市化》。)上述区划对地域社会史的个体区划无疑有一定借鉴意义。我们认为,在借鉴相邻学科有关地域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社会史研究中的地域划分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史本身的几个问题:一是从研究“社会”的角度出发,注重地域社会“整体的历史”。在中国近代社会,各地域间不仅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而且社会本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各地域间社会发展的水平有高低之分,发展速度也有快慢之别。地域社会史的区划应充分考虑地域内社会各种因素的整体性,寻求社会因素各方面有共同联系和特点的地域作为地域研究的范围。第二要考虑研究对象的具体特征。研究农村社会史,要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作物种植等在地域内表现出的相近性。农村社会还具有相对的落后性、停滞性,这又需要考虑到历史传承性。第三是要考虑地域社会史与其他地域史的关系。地域社会史不同于地域经济史、地域文化史等,仍要考虑其社会史的学科特征。据此,我们确定的近代华北农村区域,大致包括今山西、河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四省二市及内蒙古、陕西部分相邻地区,从地理范围讲,大致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网络》中将此地域称之为“北方”,(注:参见Gilbert Rozman"Population and MarketingSettlements in Ch'ing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区划并不完全等同于以行省为标准的地域划分,主要是从地域社会史的具体特征出发来区划的。当然,传统的行省区划,对地域,尤其是对农村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对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研究中,我们还注意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把农村社会的研究与城市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农村与城市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研究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不应忽视的主要内容。在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过程中,城市的变迁曾起过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天津取代了明清以来北京在华北地域内的核心地位,一批过去因政治军事地位,或因地理、交通条件优越而繁荣的传统城市的衰落;一批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或因新的交通运输(如铁路的修建)条件改变而崛起的新兴城市的发展(这一点不同于沿江沿海多为商埠和租界城市);城市功能和作用的改变等,都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变迁带来巨大影响。以天津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成为开埠通商的城市,接着很快发展成为全国进口洋纱、洋布的最大口岸,这显然与广阔的华北农村市场销售有关。据1868年天津海关的跟踪调查,天津销售进口洋布、洋货的对象主要是山西、直隶、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少量销至陕西及内蒙西南部,而天津出口贸易的主要部分,也是以华北农村为腹地,由华北农村市场提供的。只有将农村社会研究与城市社会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反映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立体画面。
    二是要注意比较的方法。“如果我们把比较史学说成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恐怕没有什么过错。比较史学看来正愈益引起新一代更加进步和更加勤奋的历史学家的注意。”(注:巴勒克拉夫前揭书,第281页。)巴勒克拉夫此语概括了史学研究中比较方法的趋势。其实,比较方法一直是社会史学家在从事具体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的方法之一,年鉴派创始人布洛赫的《封建社会》就“是一部问题史学、综合史学及比较中学的典范作品”。(注:雅克·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地域社会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比较研究。在对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中,我们将注意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的比较。横向比较就是从空间区域出发,从不同角度将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从中国近代化过程来看,大致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层次,即沿海型、中部型、内地型和边缘型。沿海型以长江下游和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它是近代中国受到外力冲击最早的地区,也是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欧风美雨以此为前沿逐渐渗入腹地;中部型以长江中游区为代表,这些地区社会近代化起步比沿海晚,但由于毗邻沿海,或由于交通地理条件的优越,也很快发展起来;内地型以华北和四川盆地为代表,其特点是闭塞性较强,与外界联系较少,社会近代化起步较晚,发展程度也非常有限;边缘型以西南地区为代表,各方面的社会变迁较上述三种类型均有明显差距。就总体而言,社会近代化的速度存在着一个由沿海到腹地递减的态势。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变迁过程,必须与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才能显现其特点。纵向比较就是要注意华北农村的社会变迁的历时性,将近代华北农村的社会变迁与不同时期,尤其是明清以来本地区的社会变迁进行比较,分析其历史特征。这一点,除本书各章节涉及的具体内容外,我们在最后一章将其归纳为被动性、迟滞性、不平衡性、复合性几大特征,兹不赘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