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民族史观述要(3)
三 纵观司马光的民族史观,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点认识。 第一,功利目的。匆庸讳言,如同他的从政一样,司马光的治史,也是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在当时,他的用意与王安石的革新一样,都是在寻求一种济世良方。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致,他则把目光和注意力更多地投向民族关系和边备方面。他曾多次上书进言,提出"国家先当举百职,修庶政、安百姓、实仓库;选将帅,立军法,练士卒,精器械。"(25)他认为这是使"国家安若泰山"(26)的根本保证。着眼于历史、现实和未来,他则在探求一条"治道",也就是说,他的最大意愿是国家长治久安,天下永远太平。这是司马光的政治思想、史学思想的一条主线。应当说,他三解决民族问题时所概括出的"华夷两安,为利甚大"的精辟论断,就是这功利目的或主线的延伸和具体体现。 第二,务实精神。司马光是一位正派而务实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他无论是为政还是治学,都基本能够做到从现实情况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他指出:"为国家者,必先实而后文也。""实之不存,虽文之盛美,无益也。""选果勇,习战斗"乃"治兵之实"。(27)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此可谓司马光的民族史观的一大特征。从个人德行来看,他堪称恪守封建道德规范的典范。他为政勤勉,生活清廉,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以"实"自律。他提出"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28)这样的政治主张。他的高尚人格与风范,也充分体现了务实精神,故被后人誉为"德之盛而诚之著也。"(29)此言得之矣! 司马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可贵的认识和主张,是积极的,非常有价值的。司马光在民族方面的思想观点,可资借鉴者甚多,愿这份历史遗产能够得到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注释: ①《司马文正公集》卷52,《乞抚纳西人劄子》(以下凡出此集只注卷数和篇名)。 ②宋人为逃避苛重的徭役税赋,常拆户减丁或瞒报丁口,故造成户数与人口数之比悬殊的奇状。据邓广铭先生估计当时人口可达一亿有余。 ③④《资治通鉴》卷69,魏纪,文帝黄初2年。 ⑤《通鉴》卷56,汉纪,灵帝建宁2年。 ⑥《西夏书事》卷21。 ⑦《文集》卷5。 ⑧⑨(29)《宋史》卷336,《司马光传》。 ⑩《通鉴》卷21,汉纪,武帝太初元年。 (11)卷31,《边备劄子》。 (12)(13)卷33,《西边劄子》。 (14)卷38《上横山疏》。 (15)卷63,《密院咨目》。 (16)卷53,《乞不拒绝西人请地劄子》。 (17)《通鉴》卷23,汉纪,元凤4年。 (18)(21)(23)(24)(28)《司马温公稽古录》11。《始皇》。 (19)《通鉴》卷213,唐纪29。 (20)《通鉴》卷2。 (22)《通鉴纪事本末》卷7。 (25)卷43,《谏西征疏》。 (26)(28)卷19,《务实》。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