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周积明 参加讨论

洞识中国史学精神之流的《总目》以审慎眼光去辨识史著伦理价值,对“褒贬协当”的肯定性评析与对“褒贬未协”的否定性批判,共轭着《总目》史论之轮。发掘南宋末忠节事迹,使“一代忠臣义士未发之幽光,复得以彰显于世”的《昭忠录》,“以迁就利禄,削杨雄、马融;以祖尚元(玄)虚、削王弼、何晏;以假借经术,削匡衡、王安石”的《史传》,便是《总目》推扬的褒贬“颇协”的范例。将“依附王莽、倾覆宗邦”的刘歆作为“历代宗臣之贤者”收纳入书的《古今宗藩懿行考》,将“固位取容”的李东阳、“希旨求媚”的张孚敬与桂萼“滥列于名臣”的《明经济名臣传》,将宋时所谓奸邪如丁渭、王钦若、吕惠卿、章淳、曾布列入名臣的《名臣碑传琬炎集》则被《总目》斥为“殊乖衮钺之公”、“去取殊为未当”。
    《总目》的如上褒贬,渗透了中国文化独具的“善”的观念,这就是重义轻利、重务实黜玄想、重伦理秩序及道德情操。而“以史蓄德”的伦理教育便是它的最终指向。
    《总目》关于“褒贬协当”或“褒贬未协”的价值批评必然引发出如下思考:在完善史学传统的重大课题下,如何将史家的褒贬引入“协当”的轨道上,从而更有效力地发挥“以史蓄德”的功能,《总目》对此作出了“二律背反”式的回答。“盖千古之是非系于史氏之褒贬,史氏之是非则待于圣人之折衷。”这是《总目》为“褒贬协当”所提供的第一条路径。
    将史家褒贬系于帝王裁断,这无疑使史学全然堕为君主专制主义的奴婢。《总目》之所以有如此之言,显然与清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乾纲独断登峰造极的历史动态大有干系,更与乾隆帝直接干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撰修有密切的联系。
    假如《总目》关于“褒贬协当”的答案仅仅停留于此,那么,它的史论价值将顿时黯淡。然而,《总目·凡例》又提出了如下原则性论断:“论史主于示褒贬,然不得其事迹之本末,则褒贬何据而定?……未始其人之始终,可定其品之贤否乎?”基于这样的观念,当清人刘绍攽批评《左传》“不过叙事”,《总目》在“春秋笔削微旨”条中立即予以有力还击:“(绍攽)不知有事迹而后有事非,有事非而后有褒贬。”由于褒贬的生发全然依赖于“事迹”,确保“事迹”客观性和真实性的“直书无隐”便成为“褒贬协当”的重要依据。宋人刘时举在《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一书中,“沦张浚不附和议而不讳其党汪、黄;攻李纲引秦桧之罪,辨李纲之被谤远谪”,“一一据实直书”。《总目》在“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条中对此大为称赞,认为它是“褒贬颇协”的范例。
    由此而来,《总目》陷入二律背反的怪圈中:系于帝王裁决的褒贬,从一己意志出发,具有浓烈的主观随意性和独断性;系于客观事实的褒贬,将价值判断寓于事实判断之中,则具有强烈的实证性。两者显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专制的淫威与学者的睿智将《总目》的史学观念撕裂,使它在自相矛盾中窘迫不已,这正是封建文人的莫大悲剧。
    浸润学人心灵的价值观念往往潜下支配他们的意志和动机,进而外化于学术实践中,“以史蓄德”也因而不仅仅是《总目》评骘史著的重要法则,而且是渗透于《总目》史论中的精魂。《总目》评介图书,往往拳拳提示读者们:“要当以人重,不当仅求之词藻间。”⑤这正是引导读者在“尚论古人”中,“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而不能仅仅去把玩词藻。
    眷意弘扬传统德性人格因此成为《总目》提要中的重要内容。“忠君爱国、感事伤时”的杜甫、“平生大节、照耀千古”的文天祥,无不在《总目》中被热烈加以赞颂。一些有种种缺陷的作品,如“不甚入格”的《绍陶集》、“纪载冗沓,亦皆失之限断”的《续后汉书》、“随俗所作,皆不足为典要”的《忠肃集》,也因作者的道德人格而被《总目》加以推扬。《总目》特意指出,这些作品虽然各有缺失,但“人品可传,则文章亦重”。“诵其词者,赏之于酸咸之外可矣”。总之,道德人格的实现就是最高价值的实现,这正是《总目》回环往复拨弹的旋律。
    人格的升华和堕落是人类道德生活中同时存在的两极现象。“以史蓄德”既在于以理想人格的历史范型去引导人们铸炼情操,完善自我人格,又在于通过对人格堕落的批判去警策人们强化道德的自律性。《总目》的史论亦将犀利的目光投向从生死、荣辱考验中败退下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与抗金事业联系在一起。由于当时的权臣韩侘胃力主收复中原,陆游与他多有交往,特为他撰《南园阅古泉记》,然而,韩氏以外戚执政,深为人所鄙弃,与金交战失败后,又亟亟求和,受到朝野猛烈抨击。陆游亦因此为“请议见讥”,“得除从官”。《总目》虽然对陆游诗文成就评价甚高,认为“游诗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实能自承一宗”。但却决不宽容陆游所谓“堕节”之举。《诚斋集》提要将他与杨万里比较:“以诗品论,万里不及游之锻炼工细,以人品论,则万里倜乎远矣”。
    唐人李华“文彩绵丽,精彩焕发”。但安禄山叛乱时,李华屈节投降,“署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息后,他贬“杭州司户参军”,“晚而自伤”,“每托之文章以见意”,“其悔志可以想见”。但《总目·李遐叔文集》对李华失节毫不容情:“大节一亏,万事瓦裂,天下不独与之论心也。”鲜明地表现出对堕于“气节”的拒斥。
    当然,对于韩侘胄以及陆游与韩氏的交往,对于李华,我们的史学家必然有许许多多不同于《总目》的见解,但这已属于另一个范畴的论题,我们所要注目的,是流溢于《总目》提要中的“以史蓄德”的精神指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