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四库全书总目》的史学观(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江汉论坛》 周积明 参加讨论

在《史部总叙》中,《总目》提出一条至关紧要的原则:“史之为道……考证则欲其详。”所谓“考证则欲其详”,首先指对史料慎重加以考辨。“虽有疑狱,合众证而质之,必得其情。虽有虚词,参众说而核之,亦必得其情”(11)。宋人王益之所作《西汉年搜纪》不仅广征博引,而且“于一切年月舛误、纪载异同、名地错出之处,无不参稽互核,折衷一是”。《总目·西汉年纪》遂称赞道,“其考证亦可谓精审矣”。宋人吴缜悉心考证欧阳修《新五代史》中的考证疏舛之处,撰成《五代史记纂误》,《总目·五代史记纂误》对此书予以好评;“缜一一扶其阙误,无不疏通剖析,切中症结。故宋代颇推重之”。对那种随手拈来,漫无考证的著史作风,《总目》总是展开尖锐批评。元人陈柽作《通鉴续编》,《总目·通鉴续编》评曰:“(是书)取宋太祖烛影斧声之讹,载文天祥黄冠故乡之语。皆漫无考证,轻信传述”。清人焦袁熹撰《此木轩纪年略》,“好以明人所刻《竹书纪年》为据,不知其伪”,所采用的其它材料又随手拈来,不加考订辨正。如“《孟子》所载之曹交,本不云‘曹君之弟’。称‘曹君之弟’者,乃汉赵岐注。朱子偶然因之,失于详核”。但焦氏“不考旧文”,陈陈相因,以讹传讹,“误执之以疑《史记》、并疑《春秋》”,其立论自然偏差,诚如《总目》所叹曰“所见更左矣”。
    然而,“考证则欲其详”绝不等于繁琐考证,细碎支离。在《经部总叙》中,《总目》便明确表示反对清代经学家“一字音训动辨数百言”的繁琐饾饤学风。对于史学研究,《总目》亦持同样态度。宋人倪思作《班马异同》,比较《汉书》、《史记》之同异。《总目》一方面肯定倪恩的比较研究对史学“大为有益”,另一方面又指出,《班马异同》一书的考证,颇有流于琐碎之处:“至于秦军作秦卒,人言作人谓,三两人作两三人之类,尤无关文义,皆非有意窜改。思一一赘列,似未免稍伤繁琐”。清人杨陆荣撰《五代史志疑》,对《新五代史》“争文句之繁简,论进退之当否,毛举细故”,论辩不休,《总目》批评如此风格的“考证”,指斥它失去了史学的真实宗旨。由此可见,《总目》所倡导的“考证则欲其详”,不是要求史家注目于无关紧要的历史事件的细节,而是对切关历史运行轨迹的史料加以可信性确认。这正是一种宏大的“以史存史”的史家眼光。
    3.体例谨严
    体例谨严是“以史存史”的第三方面内容。一部史著,纵然广征博引,考证精核,但若史料部勒失当,体例混乱,必然使历史思想和活动的记载淆乱不堪,进而歪曲人们对史事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以史存史”的宏旨。
    《总目》十分注重史著体例:“史学要领,体例为先”。在史部提要中,它辨析体例紊乱的各种情形,一一予以批评。裴松之注《三国志》“或详或略,或有或无”,前后体例不一(12)。唐人许嵩作《建康实录》,以编年纪事,“其间如晋以前诸臣事实……皆用实录之体。而宋以后复沿本史之例,各为立传”(13),《总目》批评这些缺陷,指称它们“为例不纯”。清人傅维鳞作《明书》,“世家止列王公,其侯伯以下则别入勋臣传。……列传分二十一门,无一专立之传”(14)。从而大异于《史记》确立的“体例”规范。李延寿的《北史》虽然汇合诸书,材料充实,但却在体例上“以姓为类,分类无法”,如长孙俭附长孙嵩传,薛道衡附薛辨传,结果是“览其姓名,则同为父子。稽其朝代,则各有君臣。参错混淆,殆难辨别”(15)。《总目》将这类缺陷称之为“体例舛杂”。
    《总目》批评史著中的体例紊乱,更表彰体例严谨缜密的作品。唐人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被《总目》称为“舆地图经”中体例“最善”者,“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16)。元人所撰《金史》,“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总目·金史》,赞许它“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至于将不同时代、不同文笔的宏富史料熔为一炉,“叙之井井,不漏不烦”的《资治通鉴》,更受到高度推崇。
    《总目》虽然强调史家自有体例,却决不将史例僵化、模式化。着眼于“以史存史”的总体性宗旨,《总目》对“切于时务”或合理转换视角的史例创新无不加以推扬。如《明史》根据晚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在《历志》中增加图。宋人倪思作《班马异同》,将《史记》与《汉书》加以比较。袁枢鉴于纪传体和编年体的缺陷,创立纪传体。清人马骕结合多种体例的史书体载,“自为一家之体”,均以成功的“创例”获得赞许。
    以史为鉴、以史蓄德与以史存史,既是《总目》所确认的史家宗旨所在,也映现出史学所特具的三大社会功能,这就是经验借鉴功能、伦理教育功能、文化积累与传播功能。此三项功能虽各有重心,但彼此之间互相渗透,相互包容。一部记载一代“典章之沿革,政事之得失,人材之优劣”的史著,既使后来者“有征焉”,又“未始非后来之鉴”,对于“风教”也不无有益。
    以史为鉴、以史蓄德和以史存史的史家宗旨也揭示出如下真情:尽管中国古代史籍具有旧史学的种种缺陷,但如果指斥它们只不过是一堆“历史纪录”或“寸寸断之”的史料,显然是一种历史的误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