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开卷的《易教》上、中、下三篇,是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基础;另外,在全书一些重要的章节中,章学诚以易理阐发对史学的认识,对历史的见解,这些认识与见解也是章学诚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从深层次上认识章学诚史学的特点,应当讨论章学诚的易学认识。 章学诚的易学见解 《四库全书总目》的作者,把中国两千余年的易学变化,概括为两派六宗。象数与义理两派经历一系列变化。古代易学到两汉,发生了变化,“一变而为京(房)焦(延寿),入于详;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颐)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1] 在这两派六宗中,李光、杨万里言易理参证史事,他的《诚斋易传》以史事言穷通变化,在易学诸家中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易》的形成,本来与古代史官的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易》的经与传的思想,与古代史家对自然、对社会认识,又是密切不可分的。因此,无论哪一派、哪一宗,在解《易》时,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历史的影子,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历史解《易》。即使从现象上看,宋代理学家程颐重经轻史,但他的《程氏易传》,言《易》理,谈社会变革问题,提出要“顺理而治”时,同样是与历史经验思考结合在一起,这是其一。其二,杨万里在易学史上的特点,是“参证史事”言《易》理,而真正地以易学的通变思想,对历史盛衰变化提出精到的深邃认识,在西汉是司马迁,在明清之际是王夫之。不能把他们归之于象数派,但说他们是义理派也不很贴切。这不是两派六宗所能概括得了的。 章学诚提出他的史学观点往往与易理的阐释结合在一起,是他史学理论的重要特色。他提出很多重要的易学见解,在易学史上应当有一定的地位。 章学诚的易学见解,主要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肯定三《易》之法,以论说古代典制不相沿袭。《文史通义》的开篇提出六经皆史、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的观点,就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各有其象与数,各殊其变与占,不相袭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传》所谓庖羲、神农与黄帝、尧、舜,是也。由所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2] 所谓三《易》之法,出于《周礼·春官》篇。杜子春据《世谱》说神农之《易》是《连山》,黄帝之《易》是《归藏》。郑玄《易赞》和《易论》则以《连山》、《归藏》、《周易》为夏、殷、周三个时代的《易》。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又以《连山》为炎帝之《易》。顾炎武认为《连山》、《归藏》非《易》,“而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但他以《左传》所引文字,证明在《周易》之外,“别有引据之辞,即所谓三《易》之法也。”[3]历代学者如桓谭、王应麟等,皆有论说。章学诚近于顾炎武的看法。但在其注中,他说:“《归藏》本庖羲,《连山》本神农,《周易》本黄帝。”章学诚又说: 八卦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辞,商道之衰,文王与民同其忧患,故反覆于处忧患之道,而要于无咎,非创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计及也。……理势固有所不可也。[4] 章氏所论在史学思想史上相当重要,在易学发展史上也很引人注目。其一,三《易》不同,但三《易》又有相同、相通的方面。其二,《周易》最初源于黄帝,经文王、武王一系列变化,而成为《周易》的。实斋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三,章学诚以此说明,学术、制度的变化不是某个圣人的意愿的产物,是“理势固有所不可也。”总之,最为关键的是章学诚肯定三《易》之法的真实用心。章学诚所论,意在说明:“三《易》各有所本”,“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也就是说,历代的学术、典章、制度都在变化之中,时代变化了,学术、典章制度都随着变化,这是理势决定了的。这就为他更革学术、变革史学提出了理论上的依据。 第二,论说“易”之精义在变易。《易教中》开篇说: 孔仲达(孔颖达字仲达)曰:“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先儒之释《易》义,未有明通若孔氏者也。得其说而进推之,《易》为王者改制之钜典,事与治历明时相表里,其义昭然若揭矣。[5] 所谓“易”有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参见《周易正义第一·第一论易之三名》)章学诚比较了历代学者对“易”的释义,比较许慎、郑玄、韩康伯、陆德明、孔颖达及朱熹诸家解释,认为只有孔颖达解“易”的意义最明确,最能体现“易”之精神,而且也最合乎古代《易》的本义。他说:“《大传》曰:‘生生之谓易。’韩康伯谓‘阴阳转易,以成化生’。此即朱子交易变易之义所由出也。三《易》之文虽不传,今观《周官》太卜有其法,《左氏》记占有其辞,则《连山》《归藏》,皆有交易变易之义。是羲、农以来,《易》之名虽未立,而《易》之意已行乎其中矣。”[6] 章学诚认定“变”与“改”是易义之精髓,体现他的易学一种见解,也反映了他研究易学的旨趣。
(责任编辑:admin) |